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吉安鄉農會與高雄餐旅大學陳千浩老師團隊,昨日在吉安鄉稻香國小旁農田,一起敲下「台灣地酒再生」旗幟。花蓮農改場秘書宣大平表示,三個團隊共同合作將「吉野一號」稻米─曾是日據時代高級清酒釀製品種,再次發掘史料重新釀製,製成「吉野一號─神跡」純米吟釀清酒,這不僅是有著在地特色,更以文化為底蘊,開啟稻米產業不一樣的發展。
在青農藍于昇田區,以五分地,種植有機「吉野一號」水稻。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說,感謝花蓮農改場牽線,今年是吉安鄉農會成立一百年,在農改場宣秘書引薦下,認識陳千浩老師,得知吉野一號曾是日據時代,全台灣做清酒的最好品種。今年的目標是製作一千瓶清酒,先種五分地。未來將請藍于昇青農,教導有意願種植的農友一起種,契作目標是十公頃。
陳千浩指出,從國史館找到的珍貴文獻資料顯示,「昭和十年,公賣局向吉野村採購一千七百噸的吉野一號,全數送去台中及板橋酒廠,製作高級清酒,而且隨著精米步合的改變,清酒等級逐漸提高,從福祿、萬壽到瑞光,直至最高等級凱旋大吟釀,都是使用吉野一號。
他說,一百年前,台灣有二千六百多家釀酒場,因一九二二年實施酒完全專賣,一度燦爛豐富的地酒文化,因此消失在台灣農業舞台。當時花蓮吉野村,日本農業移民成功培育「吉野一號」,生產最高品質釀造清酒用米,是全台一等清酒「酒米之王」。隨著日本釀酒人離去,高級清酒文化也因此消失而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