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何國榮∕鹿港報導
居全球三大面板產業的台灣,每年約產生八千公噸的廢液晶顯示器(LCD)玻璃,四年來,經環保署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的共同開發高值化循環再利用的技術,將LCD玻璃中的液晶取出,再純化到符合產品規格,再製成LCD產品,經玻璃改質、熱處理,從玻璃中製造出無數個奈米大小,因具有吸附重金屬能力的孔洞,轉變為孔洞材料,將其運用到電鍍製程水的處理來重複使用,從每年七十萬公噸中,達成每年三十萬公噸以上的電鍍水循環使用,還能減少三分之一重金屬的汙泥。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國內LCD已成為主流顯示設備,產品量與日俱增,從一0五年面板廠內下腳料七0五六公噸、民間才三五四公噸,到去年已達五五一五公噸,民間用量已高增到九五九公噸的廢棄量,廢棄的LCD產品,經拆解分類後,大部份物料再利用,然而,LCD面板卻採掩埋或物理處理掉,事經研發的高值循環利用技術後,將液晶、金屬萃取純化調配,再經分離系統,面板玻璃也就成為陶瓷磚瓦的顏料。
LCD玻璃經改質、熱處理,從玻璃中製造出無數個奈米大小,因具有吸附重金屬能力的孔洞,轉變為孔洞材料,將其運用到電鍍製程水的處理來重複使用,在奈米材料特性下,每日處理五十公噸電鍍製程水,而吸附的金屬,經脫附後,即可重新煉製回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