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泰斗余英時 91歲辭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研院五日證實,一代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八月一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九十一歲。

余英時一九三0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先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西方學界皆推崇其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泰斗。

中研院表示,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更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的議題。

除了學術研究外,中研院表示,余英時也是具社會關懷、維護自由民主價值公眾知識分子,在二0一四年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殊榮後,為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領域,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置「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此外,余英時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一生也獲頒多項海內外學術榮譽,包含一九九一年獲行政院文化獎、二00四年美國哲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二00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二0一四首屆唐獎漢學獎等,並於一九七四年當選中研院第十屆院士。

對於為何「外來的」共產主義會在中國流行得這麼快、這麼廣,余英時也曾提出觀點。他指出,除了民族主義這個強大動力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儒家特別注重「均」與「公」的觀念,而這就跟社會主義有了共通點,也形成了「接引」共產主義進入中國,便於讓清末的知識人理解,並奠定一種同理心的、接受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