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水下文化資產課程 30位學員熱情參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辦理「綠階/初階海洋教育者培訓課程」水下文化資產專題,帶領教師學員實際走訪文化資產遺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為增進教師對於水下文化資產的認識,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及台灣海洋教育中心辦理「綠階∕初階海洋教育者培訓課程」水下文化資產專題,帶領教師學員實際走訪文化資產遺址,共有三十位來自全台各地的教師學員熱情參與。

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張正杰期望藉由與地球所的合作,引導教師學員將水下文化資產專業知識融入教學並自行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國內各級學校學生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陸地上的文化資產保護,多數民眾已相當程度的了解及共識,但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則是近年才逐漸被注意,此次培訓課程透過線上教學、實地參訪及實做,讓參與者瞭解目前我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作法與成果,並實際走訪文化資產遺址,了解文物或遺址調查的方法、如何發掘或保護,希望透過教師學員的教學活動將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

基隆市建德國中許繼哲老師說,課程內容相當豐富,有助於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專業知識及教案撰寫,而課程中提到大家熟知的鐵達尼號沈船,除勾起過去觀賞電影的美好回憶外,也將成為教學現場的最佳說明案例。

培訓課程包含淡江大學劉金源講座教授主講「海洋及水下文化資產概論」、文化資產局董盈穎博士主講「水下文化資產保護面面觀」、羅力導演主講「從水下文資到環境關懷」、楊馥慈女士主講「石滬的保存」,並由海大組長陳銘仁現場解說「自由中國號」、郭聖偉帶領參訪「和平島聖諸教堂遺址」,最後羅雅真老師主講「體驗教學設計」分享水下文化資產的相關教學經驗,並引導學員們設計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