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地島蛇頸龜寶寶成功孵出

羅地島蛇頸龜為水龜,長時間在水裡活動(50元硬幣是置於照養缸下方)。 (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再次傳出喜訊的台北市立動物園首次成功繁殖羅地島蛇頸龜,目前已孵育出兩隻蛇頸龜寶寶,模樣小巧可愛卻又跟常見的烏龜長得不太一樣,像蛇身一樣長長會彎曲的脖子,就是最容易辨認的特徵。

動物園說,由於羅地島蛇頸龜被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在照養上更須事事小心謹慎,在保育員嘗試了多種食物與餵食方法後,總算找到蛇頸龜寶寶目前能順利入口的食物,透過形質測量也能顯示出牠們正持續成長中。

園方表示,羅地島蛇頸龜是透過與奧地利Turtle Island龜島保育研究中心合作所引進,台北動物園的羅地島蛇頸龜媽媽在今年四月產下一窩蛋,經過觀察只有一顆成功受精,蛇頸龜蛋的孵化時間約一二0天,這顆蛋經過九十九日成功孵出;另一窩則有兩顆成功受精,其中一顆經過一二0天,準時破殼而出。剛出生的蛇頸龜寶寶重量只有三公克,背甲長為二點五公分,加上長長的頭頸部體長也只有五公分,相當小巧可愛。

膽小的蛇頸龜寶寶有時甚至會被食物嚇到、不敢進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羅地島蛇頸龜為水龜,園方指出,牠們長時間在水裡活動,野外的蛇頸龜媽媽會將卵產在岸上,蛇頸龜寶寶孵化後再靠著自己的力量爬回水裡;羅地島蛇頸龜的主要食物為小型水生動物,算是純肉主義者,動物園內的成龜會給予乳鼠、牛肉、雞肉、魚蝦等肉類,但第一次人工照養蛇頸龜寶寶,為了找出適合龜寶寶的食物,可是讓保育員傷透腦筋,最後終於找到牠們唯一能接受的食物—果蠅與果蠅的蛆。

動物園說,羅地島蛇頸龜分布於帝汶西南部羅地島,多棲息在沼澤、梯田及湖泊中,剛出生的蛇頸龜寶寶胸甲上有黃點,長大後顏色會逐漸變淡,背甲大約會從二點五公分長到十五至廿公分;蛇頸龜長長的頭部沒辦法像一般印象中的烏龜一樣縮到龜殼裡,只會蜷曲到在龜甲旁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