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在台灣本島因受棲地影響逐漸消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今年展開「海洋管家公民科學行動計畫」並以「鱟知鱟學」為主題,將鱟的保育計畫深入到全省各國中小的二十一所校園,讓學生能透過鱟卵與小鱟的照顧一窺這神秘的活化石,近期許多學校所照顧的鱟卵已順利脫掉最外層的卵殼,從透明的卵膜已經可以看到裡面幼鱟成形浮游小鱟的可愛模樣,讓參與計畫的師生大開眼界,預計九月底這批鱟卵將破膜而出。
海科館說明,海科館今年在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中,在金門水試所的協助下及雙方合作,以人工繁殖的鱟卵及幼鱟來進行與推動環境教育,號召各級學校結合環境教育探索體驗教學,將「三棘鱟」的保育議題帶入校園。
全省共計有二十一所高、國中小學校參與,自九月開學後讓學生親自參與與協助孵育鱟卵的工作,經由各校的種子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參與,並從孵育過程中更加認識台灣沿岸生態與棲地保護的重要性。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過去台灣本島也有許多鱟棲地,但隨著沿岸棲地的消失、潮間帶的汙染與破壞,如今幾乎從台灣本島絕跡,目前基隆僅有零星捕獲紀錄且數量每年都在減少中,今年收購野生成鱟至今數量僅僅只有六尾,無疑是族群瀕臨危急的警訊,而且近年來所收購的野生鱟大部分都為受傷個體,殼上有明顯的破損痕跡,救傷收容後的存活率也約只有五成左右。
陳麗淑表示,目前各校都回報有鱟卵順利破殼的好消息,這也讓參與協助與照顧的學生們極為開心,預計九月底鱟卵即將破殼而出成為小鱟,這對學生而言更是另一學習里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