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李明璁 社會詩人 眾與道的拉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不要拒絕能夠跳脫框架、自由探索這世界各種變化的機會,才能持續前進。」

如同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揭示了『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在社會學專業中深耕研究將近二十年的學者、教授—李明璁,頂著一顆與眾不同,人群中也極好辨認的非主流爆炸頭造型,娓娓訴說著對於社會學以及大眾文化,兩者之間極端的拉扯與吸引力,他身為教師,卻拒絕成為教導者;而身為媒體產製者,也拒絕推動主流文化,各種身分轉換間的強烈矛盾與衝突,讓他經常掙扎卻也意外讓做出的內容總能打動觀眾,更深沉的去思考人生中的情感文化。已屆50歲階段的他,三年前毅然決然轉換跑道,走進第二人生,跨領域創立新事業,從一位社會學者教授的身分轉換到大眾文化的媒體內容產製者,不只當起了製作人、主持人,也透過探索世界的各種不同形式,期許在這不斷推陳出新、分秒變化的新時代洪流中,能夠成為促成世代共變、共好的媒介者。

EDIT:Vicky Yeh

李明璁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臺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近年主持公共電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獲2020年三項金鐘獎。2021年八月起,亦擔任公視新節目《保持聯絡》製作人兼主持人。創立「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並擔任總編輯,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金鐘獎、金鼎獎、台北電影節、金點設計獎等重大獎項評審。製作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獲選《GQ》兩屆「 Men of the Year」(2018, 2020)、《La Vie》「2019年度最具創意影響力人物」。持續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

 

徜徉書香 萌芽探索初心

說起明璁老師走入社會學領域的啟迪,來自於童年的書香時光。「閱讀」在三十年前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是能夠接觸知識的最低門檻,雖然他沒有在書香門第長大,但從小受到父母的鼓勵及培養,經常帶他去書店,他也受其感召,深深著迷於書中魔力。『書之於他,是一張張讓想像力馳騁的機票。』古人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當年要能夠周遊列國的門檻相當高,環境限制不能行萬里路,但他可以履行讀萬卷書,透過閱讀想像不一樣的人生,投射自己如同書中主角般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在不同人設之間,恣意地探索世界。

天性嚮往自由、渴望解放的他,年少時期埋下的種子於成長後萌芽,在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才有了出國經歷,且深受小學中年級時曾入迷《福爾摩斯》的影響,當他30歲時初抵倫敦,來到心所嚮往的霧都、泰晤士河畔,英國的文化魅力,足球、搖滾、音樂、電影、歷史、文學等等,那似曾相識感,連結起童年徜徉書香的時光,一切幻化成實,讓他感受到如同前世人生般熟悉,對應著在書中透過文字想像構築的世界,用自己的雙腳、雙眼遨遊各地,透過親身體驗紀錄真實行萬里路,重新理解自我、不斷持續想像世界的各種樣貌。

(工作室一景)熱愛閱讀這件事自然地反應到空間中,擁有大量藏書,徜徉書香世界讓明璁老師能夠在不同人生想像中自由探索。(攝影:陳怡絜)

建造構築 何謂人生

人生若能重新選擇,明璁老師分享也許會嚮往成為建築師,在他眼中,那是一個能夠完美結合知性跟感性的創造者職業,將實用跟幻想兩種有相當程度對立的性質,經過精密計算,讓建築穩固同時,讓風格、設計、美學彼此融合達成美妙平衡。在劍橋讀書,遇到各式各樣的職業,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人士,尤以遇到一位法律背景的同學印象深刻,對方因為在工作上看到林林總總的案件,而開始對於人類行為的背後動機原因產生想要更加深究的興趣,也有助於判斷每一事件背後,每一位案主的起心動念,想要去探索在一條條制式化的法律規章背後,什麼是人性、什麼是彈性?這讓明璁老師發覺,原來,許多人來到這邊,不是為了要成就什麼,而是為了跨越自己人生的限制與框架,探索世界更多可能性。就像他一路走來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的人生經驗,也逐漸在心中構築起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既充滿美學想像與創造力,更不失人性溫度。

冥冥之中,他其實已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

明璁老師工作側拍。

框架之外 勇敢冒險

明璁老師娓娓分享道,人生走過50多年,決定離開專任教師、離開超過十年的臺大,選擇創業的這三年,不管是電視節目或出版品或策展,都是過往人生從沒想過的旅程,是很大的冒險。但離開原有框架、改變原本人設之後,卻更自由的感受到,當初想要念社會學博士的初衷。回想起那時在劍橋大學修博士班,第一天上課遇到的第一位老師第一句話:「你們接下來的這趟旅程,將不會是訓練讓你們拿到畢業證書,卻只知道如何好好地在一所學校教書那麼簡單,而是讓你們知道如何Launch a School,不只是Teaching at School。」激勵到他內心深處,除了學會當教授,還要盡所可能的創造,也許是一種風格、也許是一種流派,探索自己介入世界的方式。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側拍照。明璁老師蹲下配合職人的視角,從肢體行為就可以看見他如何真摯地與相遇的人們進行關懷交流。(公共電視提供)

不停實驗 不停創造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兩季橫跨三年,是他離開學校回返社會的第一步,能夠走進傳統市場,看看臺灣在地文化,發現在生活圈之外的人事地物,對明璁老師而言,是人生收穫的意外驚喜。節目動機原是一場社會實驗,選擇踏入各個地方小市場,為的是深入貼近人群,一探每個市場的個性與記憶點,以及真實,做出的內容卻吸引到意料之外的族群、意外捲動許多人去重新理解生活周遭事物,透過節目紀錄下篇篇令人心疼或是動容的生命故事,帶觀眾從各種視角,發現臺灣傳統市場美的一面。

ALONG TOGETHER 新連結 新獨處

『無論疫情如何,都還是要跟你的親人朋友保持聯絡、保有信心。』在這樣網路媒體時代,與大家共同練習新的連結、練習與自己獨處,已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課題。

這是老師剛上線的公視新帶狀節目《保持連絡Along Together》的主旨,此次發想內容的分享姿態有別於YouTube主流影音或是新聞媒體,他認為前者過於個人取向、後者又過於客觀且大眾,期許創造之中平衡,細膩紀錄面對疫情期間的日常、反應時代的感受;也有別於《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走入現場,改以充分利用現今科技工具,大量視訊錄影、長鏡頭取景完成節目,兼顧大家安全距離。從主持人轉變同時身為製作人角色,雖然充滿挑戰但更期待探索出別緻火花,一如同他對人生的核心盼望。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拍攝,明璁老師背影。(公共電視提供)

痛苦與美好 相互依存

老師這次來到專訪,對《平庸之外》之題回應,「平庸」並非在討論社會中與菁英階級對立之分,他認為其意味著一種「絕對安全的框架」,是一種心態上的反思。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大時代,資訊衝擊量龐如宇宙大爆炸,馬上廣泛討論且被喜歡的主流資訊,人們是否能夠做到先退一步觀察?對創作者、設計師、思考者來說,對一切人事物保持警覺性,面對其各式變形與各種可能性,不急於使用主流產物,是「拒絕平庸」?一位平凡的打工青年,擁抱自我價值、為自己夢想打拼創作,也是「拒絕平庸」?明璁老師一言蔽之:拒絕平庸,是一種不願苟同的自由心態,而不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自戀姿態。

對他來說內心各種叩問與拉扯,使他身為內容產製者與社會學者兩種角色,形成自我矛盾體,既不想要曲高和寡、也不想要隨波逐流,他擁抱且熱愛,卻也猶豫且不安的大眾文化,清楚其之有趣同時為何淪為無聊、沒有生命力的狀態,如波特萊爾在《巴黎的憂鬱》文集中揭示的命題:「作為一位詩人,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當你每天都要走進人群,但每一次的走向人群,卻相對感受到的孤獨,讓人忍不住想要再回到獨處狀態,如此在兩者之間不停拉鋸平衡……

工作側拍。擔任策展人。

探求共變 照亮視野

能夠自由的探索所感興趣的人事地物,是明璁老師人生重要的指標,對他來說,渴望自由探索的價值與期待,透過閱讀、旅行、工作、教育、電視、節目、出版、策展、參與各種不一樣的計劃、關心政治或公共事務的方式等,都能達到期待的目標。他的核心盼望,是能夠成為一個促成共變的媒介。改變是一種與世界的溝通,希望促成什麼變化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己也會在這之中互相影響、調整改變。以教師的身分為出發點,他非常留意於傳統框架中,對於老師的社會角色過於遵從與肯定的狀態,他認為新時代老師可以是一種媒介,透過與大家一起從做中學,交流溝通促成共變、共同成長、共同學習。而他面朝社會的角色,將持續關心且促成這個社會,期許以制度改變、法律改變,或各種更多體貼的設計,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包容多元。

老師在各種角色面向的思考以及核心渴望,與『探照文化』的字義不謀而合:「探索世界促成共變、照亮大眾視野。」不要拒絕跳脫框架、能夠自由探索的機會,共同讓社會更友善、更流暢提供體制,讓人們有動力持續前進,更自由的探索。就算這世界難以被自己輕易地改變,自己也不會隨便地就被這世界改變。

探照文化團隊從2019年夏季到2021年春季,為屏東重新改版的政府刊物《屏東本事》,明璁老師打破政府刊物慣常的編輯套路,堅持親自上山下海深入山林與田野,帶領讀者以不同視角與人文關懷看見屏東。(探照文化提供)

 

即時

為愛飛行 華信捐電腦送花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華信航空十八日...

港古惑仔運毒 來台租屋取貨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運毒集團自德國...

男欠債遭擄 板橋警火速救回逮5嫌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板橋警分局十四日凌晨0...

詐團搭科技熱假投資廣告騙3人2600萬 林口逮六嫌...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林口警分局近期破...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