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1

賈忠偉

【我們都知道--2004年1月在臺灣上映的好萊塢賀歲片《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故事劇情就是以發生在日本明治維新初期--1877年「西南戰爭」做為背景改編而來的。其中由渡邊謙飾演的勝元,角色就是來自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日本青壯輩名導原田真人跨刀飾演的大村,則是影射西鄉的政敵大久保利通。但你可能想不透由美國影星湯姆克魯斯(Thomas Cruise Mapother Ⅳ,1962~)飾演的美軍軍官──納森․歐格仁上尉(Captain Nathan Algren)到底影射的人是誰!?我覺得那代表了兩種意義:一是告訴世人--美國人在「明治維新」中所扮演的導師角色;二是投射了--曾經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的身影。李仙得又名李讓禮;1830年8月26日生於法國的望族,巴黎大學畢業。1854年和美國紐約著名律師的女兒克拉‧維多利亞‧莫洛克(Clara Victoria Mulock)結婚後移居美國紐約,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李仙得選擇效忠北方聯邦,由於他替紐約的第51師召了募100多名志願軍而被北軍任命為少校連長,他親自率領這支部隊前往北卡羅萊納州參戰,幾經轉戰他最後編入格蘭特將軍的直屬部隊,並晉升為上校官階,1864年5月在一場戰役中左眼及鼻樑被子彈貫穿,造成左眼失明,不得不於當年光榮退伍,並獲准破格晉升為准將。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由於跟他一起並肩作戰的同袍好友格蘭特將軍(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選上美國第十八任總統(後來連任第十九任美國總統),因此派他於1867年出任美國駐廈門領事兼理淡水、雞籠、安平、打狗領事事務。

李仙得在上任之初,就遇上了1867年3月12日的羅佛號(the Rover,或譯為:羅妹號)的海難事件,之後還有--隔年(1968年)的樟腦走私戰爭--導致英國海軍茄當(Gurdon)率艦砲擊安平事件、以及數不清的教案、商務糾紛…等,不管那一件事,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位獨眼龍將軍的身影。就因為如此頻繁的接觸臺灣,所以李仙德被視為「臺灣番界」通,而這些經歷對他在1874年「誘導」或是「引導」日本對臺灣屏東發動侵略戰爭──即「牡丹社事件」有相當大的幫助!

只是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也顯示,日本並不單純的是因為受到李仙得的誘導才在1874年發動所謂的「征臺」之役,當然也不可以將日本後來會走上軍國主義之路也推給李仙得。因為這些研究都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的脫罪論誘導所致,隱瞞了日本早就有的侵臺意圖以及潛伏在日本文化中的侵略因子。或者說,李仙得的確在對於日本發動侵臺戰爭佔有關鍵地位,但這其中其實包含了相當複雜的國際政治陰謀與算計,而我們也不能忽略,明治維新之後受到西方列強影響所產生的--日本帝國主義,恐怕才是主要因素,當然李仙得的個人野心絕對是構成日本對外擴張的因素之ㄧ,他的角色充其量只是個獻策的謀士罷了,大家不過是狼狽為奸,相互利用而已,套句俗話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但不管如何,李仙得也是最早提出「東亞文明月彎」概念的人:他在1873年給日本政府的備忘錄中清楚的指出:「日本、朝鮮、琉球、臺灣這個半月形地區,在日本領導下,將是亞洲現代化的重心,為了亞洲未來的繁榮,日本向臺灣用兵,既是應然,也是必然的。(日本海軍部文件JN-R34-F44937-45)」這個概念正是日後日本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源頭。(註一)就如《後藤新平正傳》一書所言:「這個年輕的帝國,正在開始實施由李仙得忠告而發起的堅固的新國策--大陸政策,即北起樺太,南到臺灣,由一連串島嶼完成對支那的半月形包圍,更要控制朝鮮和滿洲,否則就無法保障帝國的安全,控制東亞的時局。這就是李仙得提出的建設性的策略。此策略刺激著日本年輕的領導者們,不久就成為我新興帝國的國是。」(註二)】

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美國人與臺灣的第一次接觸~是要「租借買入」還是「直接佔領」?!

根據歷史記載,近代第一位登陸臺灣的美國商人是利極登.奈伊(Gideon Nye‧Jr.,1812~1888 )。他在1833(清道光十三年)21歲時,與幾位兄弟在中國廣州成立了「奈伊兄弟洋行」(Nye Brothers & Co.),從事鴉片、糖、茶的進出口生意。他在1853年寫信給美國駐華代辦、也是多年好友的彼得.伯駕(Petter Parker,1804~1888),建議美國政府出兵佔領臺灣南部的紅頭嶼,就是現在的蘭嶼,作為美國遠東太平洋航線的基地,但未獲得任何回應。到了1855年(清咸豐五年)奈伊兄弟洋行與另兩家美商威廉士洋行(William, Anthon & Co.)、羅賓內洋行(W. M. Robinet & Co.)合作,賄賂當時擔任臺灣府知府與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的滿州大臣裕鐸(任期1854~1858),雙方並簽訂密約,利吉登.奈伊取得了臺灣樟腦出口獨占權及使用打狗港(今高雄)的特權。從1855年到1857年間,利吉登.奈伊投資了約45,000美元作疏濬港口河道以及建築碼頭與貨棧之用,同時期出口的貨船有78艘,運輸出的貨物價值達50萬美元。相對的利極登.奈伊則必須對打狗一帶提供足夠的海上武力,來保護與對抗海盜的侵犯。就因為這樣,美國國旗在打狗海邊飄揚了一年多,但也因此嚇阻了當時猖獗的海盜。(註三

另外早在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時,利極登.奈伊的兄弟湯姆士(Thomas Nye)於搭乘克爾派號商船(Kelpie)經過臺灣海峽時遇到船難而失蹤,利極登為了營救他,除了向中國政府施壓外,也不斷的向美國政府求援,請政府派兵船、人員到臺灣搜救。(註四)就因為他的奔走,美國政府曾先後派了四批軍艦來臺灣海域巡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打破日本鎖國政策的海軍提督派里(或稱為:佩里,Mathew Perry)於1854年6月29日曾派亞伯特上校(Captain Abbot)和辛克萊少校(Lieutenant Commander Sinclair)分別率領了兩艘軍艦--「the Macedonant」和「the Misisippi(補給船)」從日本靜岡下田出發,前往基隆,除了搜尋可能遇難的美國船員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調查當地煤礦的蘊藏量(由George Jones牧師負責)與測量基隆港內狀況和製作海圖(由Lieutenant Preble負責)。派里回國後,根據亞伯特上校的報告,寫成了《有力的美人》一文,竭力主張佔領臺灣,他認為這個美麗的島嶼,雖然名義上是中國(大清)的一部分,實際上形同獨立,中國官員只在一些孤立的地區維持住軟弱的、不穩定的統治。況且該島大部分為「獨立的番族」所占有。而從地理位置上看,臺灣「可以和中國、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羅、菲律賓以及附近的所有島嶼建立交通。它能夠供給豐富的燃煤。」「它在海陸軍事上佔有優越的地位,……它不但瞰見,而且可以控制這些商埠和中國海面東北方的人口。」與此同時,他還提出應該由美國占領琉球和小笠原群島(美國人稱為:包林群島),與臺灣連成一片,作為建立美國在東方基地網的第一步。(註五)稍早,在同年3月,美國駐寧波領事T.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1856年7月,之後擔任美國第一任駐日公使。)也曾經向美政府建議,為了擴張美國的商業和軍事基地,應該向中國「購買臺灣」。(註六)在他所呈送給國務卿一份長達100多頁的意見書中,詳細敘述了臺灣的資源、歷史以及現況,他認為臺灣對美國至少有五大作用:一是當作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一個中繼站;二是作為傳播基督教的一個基地;三是在海上控制中國南北各省的貿易;四是當作美國西海岸對中國進行貿易的門戶;五是從臺灣尋求向日本發展的領域。

受到老友利極登.奈伊不斷鼓吹要併吞或是租借臺灣的影響,原本對臺灣沒什麼興趣的伯駕,對於臺灣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變化。(註七)當時中國正逢太平天國之亂(1851~1864),列強想趁此良機向中國勒索,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都派出特使要求中國政府修約,已經升任美國駐中國代理公使的彼得.伯駕(Petter Parker)便利用此時向國務欽卿馬西(William L.Marcy,1786~1857)提議,應趁此時機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必須擴大通商範圍及給予更多的商務優惠。他同時建議,如果中國拒絕,則由三國以武力佔領三處中國領土--美國佔領臺灣、英國佔領舟山群島、法國佔領朝鮮。(註八)只是這個提議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被擱置。那是因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與英、法、美三國代表於1858年(清咸豐八年)6月23~26日,在天津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天津條約》共56款,另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其中在臺灣開放了:臺灣(臺南)和滬尾(淡水)兩個通商口岸。之後到了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中國政府又加開:打狗(高雄)、雞籠(基隆)兩個通商口岸,有了現成的利益,美、英兩國才逐漸降低佔領臺灣的野心。當然當時美國國力明顯遜於英、法、德…等歐洲列強,因此要獨力佔有臺灣,恐怕也會引起列強的干預,再加上當時美國國內正因黑奴解放的問題正陷入南北開戰之際(南北戰爭:1861~1865),根本無力出兵海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使得美商不得不因其他國家的政治與軍事壓力,而陸續退出臺灣市場,空出來的位置於1858年起,就由英商陸續接手。(註九)只是美國對於臺灣仍然一直魂縈夢繫著,尤其是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國力迅速恢復,對於海外市場與戰略基地的需求不斷上升,美國除了加緊爭取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與管轄權之外,中南美洲與中國就成為美國在美洲與亞洲相當重要的戰略佈局,而臺灣則是美國第一個希望佔領的中國領土,但這個想法卻因為許多因素未能實現,直到1871年一件意外的船難才又讓美國的野心曝了光。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南北兩方參戰部隊約320~350萬人,至少造成62~75萬名官兵死亡,至少40萬人因此傷殘,而這還不包括無法計數的平民百姓的傷亡。預估美國那個時候的人口,北方約有2,230萬人,南方910萬人,人口總數只有3,140萬左右。(註十)】

附註:

註一:參見──尹章義:《美國的擴張主義與臺灣的命運~160年來美臺關係的回顧(一)》

(歷史月刊 /第112~113期/2006.04.20~30)。

註二:參見──李理、趙國輝:《李仙得與日本第一次侵臺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p115。
註三:參見──
          (Ⅰ)葉振輝:《高雄早期國際化的發展初探》(高雄市文獻委員會),p27~30。
          (Ⅱ)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三民書局》,p302~303。
註四:參見──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三民書局》,p301~302。
註五:參見──陳碧笙:《臺灣人民歷史》(人間出版社),p186。
註六:參見──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三民書局》,p298。
註七:利極登等在高雄建立基地,獲利甚豐,自然對臺灣野心勃勃。但他們認為由美國海軍佔領臺灣,困  難甚多,故轉而建議在當地設立一個受美國政府保護的臺灣政府。伯駕與利極登是多年老友,利極登的主張,對伯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參見──
     (Ⅰ)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三民書局》,p304。
     (Ⅱ)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54。
註八:參見──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54。
註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臺灣與美國關係史】(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與美 國關係史)。
註十:參見--李恭蔚:《美國南北戰爭研究:戰爭原因與歷史解釋》(春暉出版社),p4。
但是在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所寫的《真理的史詩: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全史(These Truths: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所列「南北戰爭」的總死亡人數為75萬人,因病喪命的人數是死於受傷的兩倍。
參見--吉兒.萊波爾(馮卓健、涂豐恩譯):《真理的史詩: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全史(These Truths: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馬可孛羅),p371。
另外在約翰.M.巴瑞所寫的《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一書中,卻指出「南北戰爭」當中直接戰死的死亡人數只有85,000餘人,而因病傷死亡的人數卻高達373,000多人。
參見--約翰.M.巴瑞(王新雨、張雅涵譯):《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p164。

即時

庄頭劇場再臨宜蘭 朱宗慶擊樂劇場《木蘭》震撼全場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文化部文化平權...

朱:賴不該提名考試院正副院長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提出...

作賊心虛沒開大燈 勇警追毒蟲繩之以法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二分...

婦陷投資詐騙損10公斤黃金 淡水警智破狡猾詐團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一名黃姓獨居...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