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市擬設容積銀行 調節公設保留地

基隆市區早期規劃容積分配不均,市府擬設容積銀行統籌調節公設保留地提高公共服務品質。(記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都市計畫容積分布不均,被動取得,散落各地無法開闢,公共設施配置不良,造成整體公共設施服務品質不佳,市議員王醒之提議比照北北桃設立「容積銀行」進行管制;市府近年推動市港再生與產業轉型也發現此問題,在一一一年度預算擬辦理容積銀行運作機制,統籌容積代金基金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並可調節市區容積壓力。

市府都發處長徐燕興指出,基隆市早期都市計畫以人口高度成長進行規劃都市發展用地,未考量多山坡地的地景及地形特性,造成都市計畫容積分布不均,公共設施配置不良,整體公共設施服務品質不佳。

基隆市近年推動市港再生與產業轉型,未來都市發展布局將朝向人口老化和刺激產業為題,研擬兼顧居住品質與安全的容積發展策略,為全市都市計畫容積總量合理管控及調派,考量全市土地和公共設施容受力,擬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模式與工業倉儲空間轉型再發展,調節市中心區容積發展壓力,急需要有效的容積機制因應。

徐燕興說,容積是公共財,利益應該歸公,現行容積移轉機制以被動取得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方式,公共設施用地取得散落各地,無法開闢,且過去公共設施設置多在不可開發區,容積移轉增加許多制度成本,無法符合都市發展需求,不具效率。

更且現行容積移轉制度是私人交易,市場資訊不透明、不公開及中間人介入,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權益未能受到保障,透過「容積銀行」機制可保障土地所有權人。

此外,容積銀行制度可透過繳代金給政府,專用於取得公共設施或其他都市建設,目前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都有容積代金制,基隆市同為北北基桃都會區,將研議建立容積銀行機制,並在一一一年編列預算擬辦理容積銀行運作機制,藉以管制容積總量與交易彈性,統籌容積代金基金,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與調節容積合理分布,提升都市公共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