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184年歷史的清朝「學海書院」修復工程 22日舉行開工儀式

學海書院修復工程22日舉行開工儀式。(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現存唯一書院建築的私有古蹟「學海書院」(現為高氏宗祠),廿二日舉辦第一期修復工程開工典禮,北市文化局廿二日表示,工程將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建築裝飾工藝修復,除將完整保留古蹟的原有風貌外,也為萬華地區再添一處歷史文化場域。

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在開工儀式中表示,北市府透過與高氏宗族持續溝通,促成公私部門攜手合作修復文化資產,並輔導建築師向文化資產局報告相關計畫;為了修復學海書院,修復團隊仔細研究資料,針對建物中許連成師傅的彩繪、匾額、木雕以及石雕都進行了詳細調查,學海書院全案修復經費預估需要一億一千五百萬元,市府將補助其中四成,並向文化資產局爭取補助四成。

他指出,文化局希望對外開放時不只展示書院建物形式,也要呈現高氏宗族的歷史、艋舺的發展文化、文化資產的修復過程和所有參與者的努力的努力;並表示萬華地區還有包括艋舺謝宅、洪氏祖厝及剝皮寮歷史街區等重要古蹟,期許這些文化資產都能將文化向下紮根,讓台北成為一個光榮的城市。

文化局說,「學海書院」創建於清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為清朝淡北最高學府,同治和光緒年間分別設置的艋舺義塾和淡水縣儒學皆附設於學海書院之內,足見其重要性。日治時期高氏宗族承購改作宗祠至今。

文化局指出,學海書院因規模龐大且建築裝飾細膩,全案修復工程共分三期,預估耗資一億一千五百萬元,第一期工程將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建築裝飾工藝修復,第二期工程規劃修復右護龍廂房、軒亭、及後廳建物,第三期工程為左護龍、景觀庭院、及建置再利用所需設備,以利未來活化文化資產,全案預計於一一三年底修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