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瑞
一陣秋雨一陣涼,雲淡風清,天高氣爽;秋天顯得清冷寧靜,秋,靜靜地徘徊。
◆「悲秋」古典文學重要主題
「自古文人多悲秋,詩詞滄涼多數愁。」「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題之一,亦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自古以來,無數騷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鬱積著濃濃的悲秋情結,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傳統文人,不自覺地繼承著某種共同的哲學理想和審美趣味。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秋天是一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荒涼而充滿寒意的圖景。開啟文人悲秋的先河的是宋玉《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繼而悲秋情結便層出不窮。曹丕在《燕歌行》裡詠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直追宋玉的悲秋。《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意思是說,日月輪轉,時間匆匆流逝未曾停留,春夏秋冬四季不斷更替。看到草木逐漸凋零飄落,恐美人之遲暮。此處「美人」,不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願,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
杜甫《登高》中記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首詩是杜甫在56歲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壯志難酬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文質兼美。柳永的「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涼意中,同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淡秋景,抒發了悲秋之嘆。
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
◆馬致遠 秋思之祖
元曲作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日風景畫,並且精準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情景交融,雋永極了,被讚為秋思之祖。馬致遠年輕時熱中功名,可是一直不得志,一生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抑鬱寡歡,困窘潦倒。《天淨沙?秋思》是詩人在羈旅途中完成的。
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通篇言愁。全句通過「少年」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少年時,因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為了寫出好的新詞,經常登高望遠,無愁苦而勉強說有愁苦。到如今,我已步入中年,飽經憂患之苦,生活歷盡艱辛。這些愁苦,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說也說不盡,還是不說罷了。唉!只好說,「天涼了,秋天到了。」詩人用秋天比喻說不得出口的愁,比說出口的更濃;詩人把秋天的愁緒來比喻感情現狀,巧妙的連結讓人愁上加愁。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於中秋的《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推算作者應寫於被貶黃州之時。文中曠達的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感嘆萬世仿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的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騷人墨客皆悲秋
「秋士易感」被視為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特別是劉禹錫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將悲秋寫入了中國的詩壇。但是什麼因素,使秋士如此易感?
中國古代著名的美學《樂記》有如下一段記載:「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指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百代詩論話之祖《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人人們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歡欣的心理。秋天,凜冽肅殺,草木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
然而不同的文人,秋也可以像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湖上風來波浩渺》所描繪的:「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李清照以親切清新的筆觸,寫出暮秋湖上水光山色的優美迷人,表現了她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展現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唐朝劉禹錫的《秋詞》,更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似乎不過癮,又寫下第二首:「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可見,秋天在每個人心中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儘管有秋思,有秋愁,甚至有秋悲,但那不應是秋的本質,如果說日月輪迴的四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麼秋天就是其中引人入勝、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