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鵲雛育季開始 北市動保處提醒 勿撿拾雛、幼鳥

臺灣藍鵲築巢繁殖。(北市動保處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每年三月至七月是台灣藍鵲的繁殖期,北市動保處十五日特別提醒:此時的民眾若走在路上或公園裡或是公園附近,千萬要注意,有可能會遇到「空襲」:被正在附近育雛的台灣藍雀以襲頭或肩部驅離。

動保處說,在台灣藍維的雛鳥孵出後,親鳥為了護幼,對於過於靠近的行人,可能會以撲擊頭、肩部的方式驅離,民眾要多加留意,可以用繞道或戴帽子、或是用雨傘來避免被親鳥攻擊。

動保處表示,台灣藍鵲又稱長尾山娘,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上一季出生的幼鳥會留下成為繁殖幫手,共同照顧雛鳥、抵禦危險,藍鵲幼雛在孵化後三到四週就會跟隨親鳥離巢。

台灣藍維在育雛過程中,偶而會有幼雛落巢,動保處建議,若看到掉落的雛鳥,不必急著撿拾,只要在一旁觀察親鳥,並通報動保處,即使親鳥無法順利幫助雛鳥回到巢內,動保處也會派人前去帶回安置。

動保處說,由於野生動物在高度開發的台北市尋覓安身立命的窩巢本來就困難,好不容易環境綠化有成,藍鵲有了充足的生活空間與食物來源,成為藍鵲的築巢選擇;但當牠們與民眾生活環境重疊範圍擴大,發生人鳥衝突事件勢必變多,落巢雛鳥被撿拾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動保處表示,在接獲民眾通報台灣藍鵲有驅離路人的行為時,採取不移除藍鵲巢雛改以張貼告示的「就地保育」原則,提醒大家避開繁殖區域,或用撐傘或戴帽子的方式路過,也要避免撿拾落巢幼雛,請民眾共同營造友善藍鵲的生態環境。

此外,動保處還要提醒民眾,將藍鵲的巢、幼雛移除或直接回擊藍鵲的行為,都將面臨最高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六萬元以上卅萬元以下罰金;因而造成保育類野生動物死亡者,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的處分,千萬不要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