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飲食展 5千年碗公亮相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南島食代特展」展出有五千年歷史的史前大碗公。(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台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專家學者公認的發源地,以八里區觀音山麓「大坌坑考古遺址」命名的「大坌坑文化」更被視為南島語族的祖先型文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即日起至九月廿五日展出,首度展出具有五千年歷史,北台灣少見的大坌坑文化「碗公」,讓民眾透過史前「食器」認識南島先民的生活智慧。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距今五千多年前有批外來移民跨越海峽從淡水河口登陸,帶來農耕知識與精湛的製陶技術,這群被稱為「大坌坑文化人」的先民,徹底改變了台灣島上的文化面貌。這次特展展出的「碗公」就是出土於淡水區水碓尾考古遺址的大坌坑文化陶缽,口緣上頭有細緻的刻劃紋,主體部分布滿粗繩紋,呈現質樸的美感,顯示在新石器時早期,人們在滿足「吃得飽」的需求之外,還有閒情逸致製作展現獨特的生活美學。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南島食代特展」展出多元的南島語族的漁獵工具。(記者吳瀛洲攝)

除了吃飯用的「食器」,南島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須用到的「石器」,不但有農耕用的石鋤與石斧、打獵用的石簇及捕魚用的槍頭,最特別的是有一件出土於軍功寮考古遺址的「巴圖」型石器。

柏麗梅表示,「巴圖」在太平洋許多地區都被廣泛使用,一般呈扁平的長條形,一端為圓弧形刃部,另一端為柄;除作為農耕用具,也是毛利人的禦敵武器,更被當作是家族的傳世之寶,具有神聖的宗教意涵。

十三行表示,從考古出土遺物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台灣原住民族與東南亞、大洋洲的南島語族朋友,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歡迎大眾到館來看特展,細細發掘彼此連結線索。

即時

曾應鐘個人攝影展 呈現天鵝湖多樣景觀和豐富生態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新營在地攝影家...

台南小新營路平交道橫桿震歪成M型

記者張淑娟/善化報導 0403地震震...

台積電擴廠暫緩?盧秀燕:台中部分已完成並獲批准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積電擴廠傳出暫緩,說...

甲辰年岡山壽天宮媽祖聖誕祝壽大典 首度開放200名...

記者陸瓊娟/岡山報導 岡山壽天宮今年...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