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瑤
那年海外女作家協會在溫哥華開會,會員余國英帶了一大箱從大陸買回來的美麗絲巾,如果願意看一下她孫女的照片,都可以得到一條絲巾,這是新科祖母快樂的分享,見人就想展示她認為世界上最可愛的小人兒。美國更有一種說法,平時動作緩慢的老先生老太太,拉出孫子照片的速度,比神槍手拔槍,比牛仔表演扔套繩還快,連陌生人都別想逃過,還要聽他眉飛色舞解說每一張細節。
鄰居史密斯是高科技創業家,夫妻做了祖父母後,身上穿的T恤,車上掛的標語,處處都是「我們是驕傲的祖父母」,公司上市也不見他那麼得意,一生幸福的最高點莫過於此,好像這次才是真正「成功,成公」,那種成就感好像不是名譽財富可以比的,心情天天飄在雲端,老是跟我們講:「早知道做祖父母這麼好,我們應該早一點做。」還說:「有沒有孫子不像創業那樣,不只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好險,我們差一點不想要孩子,還好沒做那樣的決定,否則就沒有孫子了。」滿溢的喜悅,簡直無法以言語來形容,更無法不分享,不僅宣告身份的改變,也象徵生命的延續。
讓我突然想起以前在台灣背過的蔣總統語錄,小時候不懂,現在才豁然開朗:「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其宇宙繼起的生命」,原來是指這樣。孫子是爺爺奶奶通向未來的聯繫,祖父母是孫子通向過去的聯繫,靠著這兩項聯繫代代相傳。
祖孫三代的關係很微妙,有奶奶懷疑為什麼不怎麼聰明的兒子會生出這樣聰明的孫子?每個祖父母都覺得自己有世界上最完美的孫子,有愛因斯坦的智商,繪畫才華直逼畢卡索,音樂天才如貝多芬,踢被子像貝克漢踢足球。孩子的功課不好,一定是老師沒眼光,鞋子穿錯腳,是現在鞋子好像沒有左右腳之分,果汁打翻是別人倒太滿。但是兒子媳婦卻不這麼想,都說:「許多孩子被慣壞的原因,是因為你不能打祖父母的屁股。」再加上一句:「祖父母一進門,所有平常的規範就從窗戶飛走。」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一句話: 「有不愛孩子的父親,卻沒見過不愛孫子的祖父。」更聽過一句玩笑的話:「為什麼祖父母高興抱孫子,是因為終於有一個人可以折磨那個曾經折磨他的人。」
當孫子或祖父母都是一生中最滿足的經歷,許多小孩都有和祖父母相處的溫馨記憶,說童年最好的座位,是坐在祖父母膝蓋上,他們就像生命中的太陽,生長中的維他命,讓世界更溫暖,更柔和,更慈愛,沒有條件的愛,有時甚至有些溺愛,有耐心,有趣,永遠有小餅乾。他的角色有點像父母,有點像老師,有點像朋友。要孫子形容祖父母是怎樣的人,各種可愛的話都出籠了,「一整天什麼事也不做,只是等著我們去找他」,「他們的牙齒可以拿下來」,「奶奶是一個沒有自己小小孩的太太,她比較喜歡我爸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