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不分區立委提名應兼顧多角度需求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左三)表示,不分區立委名單是經黨內嚴謹程序決定。(中央社)
 全國不分區立委提名,最近成為明年選戰的焦點話題,不僅國民黨一變再變,民進黨也出現派系亂鬥。如今雖然兩黨名單都已底定,但許多人對不分區仍然存在一些正反兩極的想法,有待探討。
 全國不分區制度最早是因為資深中央民意代表退職,有人擔心未來中央民代可能全由台灣地區選出,大陸各省籍代表從缺,將使國會失去全國代表性,因此建議設置全國不分區代表;但後來認為如此形同保障外省籍,未盡公平,因此採納歐陸比例代表制精神,在區域選出立委外,另增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名額,不以省籍為考量,而以在一般選舉中較難脫穎而出的學者及弱勢團體為優先,藉其專業性與代表性,使國會更能反映多元民意,也使國會議事論政可以更加宏觀。遺憾的是,不分區制度實施未久就成為兩大黨政治人物的「疏洪道」和立委選舉的「調節閥」。
 二OO八年開始「單一選票兩票制」,不分區委員不再依附區域選舉,而是經由另一張政黨選舉票產生,但仍以政治人物為主,專業人士及弱勢團體代表只是點綴;一直到二O一二年,兩大黨才開始真正重視專業組及弱勢組代表的甄拔,並將其做為不分區名單的亮點。但一直以來,各個政黨都是將不分區視為鐵衛軍,必須貫徹黨的使命,支持黨的政策。
 不過,除了部份學有專精的學者和弱勢團體的委員表現傑出外,不分區委員在國會的份量和影響多數普遍不如區域選出的委員,原本具有號召力的不分區委員,儼然變成國會的「二等委員」。不分區委員固然流於有志難伸,對選民也是極大的震撼。因為選民寄望甚高的不分區委員進入國會之後,非但表現不如預期,甚至根本就沒有發揮功能。
 正因為如此,現在許多人對不分區名單的苛求,就與現實出現反差,因為名單中有沒有年輕人、新面孔夠不夠多等問題雖然關乎門面,但未必與不分區的角色和功能有太大關係。事實上,一份亮麗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並不代表選舉勝利。
 例如,二O一六年國民黨不分區名單裡,前十名除了有代表教育界的柯志恩、代表醫界的陳宜民、更首次納入新創代表許毓仁、新住民代表林麗蟬;而且前十五名中,五十歲以下就有五人,其中二人更在四十歲以下,一改過去常以政治組掛帥的積習和年齡偏高的形象,媒體更讚為「歷來評價最高的一次」。然而,當年不分區的政黨票中,國民黨僅獲得百分之二十六點九一,不但比二O一二年的百分之四十四點五四,和二OO八年的百分之五十一點二三差了一大截,也不及同期總統選舉的百分之三十一點零四。
 相反的,二OO八年國民黨提名的不分區中,前十名全部是政治組,而且都是年齡偏高的老面孔,但不分區選舉結果卻大勝民進黨將近十五個百分點,總總統選舉得票率更高達百分之五十八點四四。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不分區選舉與總統選舉有高度的連動性,當總統候選人支持度高的時候,即使不分區名單不如理想,仍會獲勝;可是一旦總統候選人聲勢很低,就算不分區名單再理想,也很難受到選民青睞,畢竟「分裂投票」的選民只是少數。
 毫無疑問,不分區的提名當然應該重視形象,並且拔擢新血,但就政黨而言,也應考慮的是:這些不分區委員進入國會之後能否發揮戰力?敢不敢為黨的政策辯護?否則找了一堆很有號召性的人進入立法院,結果卻功能不大,豈不是浪費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