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在世界海洋日前夕,環境正義基金會與綠色和平七日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沿岸藍碳生態系對移除大氣中的碳有顯著貢獻,呼籲政府盡速完成氣候法及海保法審議,並納入人權影響評估機制,台灣政府必須立即改善氣候和海洋治理,以保護人權和保障我們的未來。
聲明指出,上個月立法院以高規格的六委員會聯席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氣候法),隔週也針對委員版「海洋保育法」(海保法)質詢。但目前氣候法仍忽視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而海保法的討論,也缺乏對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在穩定氣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認知。
聲明說,「氣候不正義」是一個全球性議題,意即排碳量最少、對氣候變遷須負最少責任者,往往首當其衝、承受最大的衝擊,而台灣原住民正是這樣的族群之一;呼籲立法院在後續氣候法審議當中,應納入人權影響評估機制。
聲明表示,在人權保障方面,本次氣候法審查過程中,原住民族委員和團體都多次對於原住民被排除在決策過程外表達抗議。「氣候不正義」是一個全球性議題,意即排碳量最少、對氣候變遷需負最少責任者,往往首當其衝、承受了最大的衝擊,而台灣原住民正是這樣的族群之一。
聲明引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研究,沿岸藍碳生態系的碳吸存效率是熱帶森林的三至五倍,對於移除大氣中的碳有顯著貢獻;近年世界各國越發認知到海洋作為氣候解方的重要性,包含韓國、新加坡在內,有六十國已於自訂貢獻中納入海洋生態系。
聲明認為,應盡速通過海保法,並且建置完整的科學監測機制,任何計畫在海域進行的開發活動,如已預見危害環境的情況發生,應事先進行相關防範措施和評估,而非破壞發生才進行補救和究責;也應將減緩、調適氣候變遷視為海保法中海洋保育、復育的目標,以劃設海洋庇護區,落實永續的海洋治理。
聲明提到,今年四月,立法院已經將十多個民間團體所共同支持的海保法草案版本,透過跨黨派委員共同提案完成一讀,唯內政委員會表示將待行政院版本草案送入立法院後再行接續審查,因此行政院核准草案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