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本土教育人才培育計畫」 規劃37場次教師研習

「本土教育人才培育計畫」增能系列研習開跑記者會。(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為了協助本土教育扎根,教育部國教署首次結合跨部會館所資源,與七個國立館所合作推動「本土教育人才培育計畫」,於二十九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即日起到十一月三十日,共規劃三十七場次以「科學本土」為主題的教師研習。

出席記者會的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致詞時表示,去年暑假開始,在各級學校老師人才培育,逐漸將科學納入,這次是首次結合各教育及文化場館資源,並以「科學本土」為主題,舉辦本土教育人才素養培育計畫系列活動。

研習課程預計自六月到十一月陸續推動,搭配場館典藏導覽、職人講座、手作及實驗工作坊等共三十七場次,提供教師參與,其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兩館提供入校服務,希望建構地方知識系統,提升教師對於教學現場與教材研發理解,加深其設計教材的知能,落實本土教育。

本土教育會人才培力組召集人戴寶村教授表示,台灣包含漢族、原住民族、新住民,創造出各種文化,教育一直在演變,雖然數學物理化學放諸四海皆準,但教育有其本土性,科學其實是來自在地人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和技術,所以本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

國教署說明,這次承辦的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積極推動教師研發科學本土教育課程教材,以及推廣在地館所資源,媒合七個館所,依據各館所不同屬性,規劃以「科學本土」為主題的教師研習課程架構,結合「本土產業科技」面向,從地球科學、航太科技、生命科學、生態環境動植物、醫學研究、產業發展出發,並邀請人文與社會科學及本土科技專家學者一同合作。

此外,於一一0年成立本土教育資源中心,彙整全國本土教育資源,以提供教師推動本土教育各項資源支持,結合縣市在地特色予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