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海底攝影機二十七日拍到潮境海灣海綿產卵的實錄畫面,海裡像一片雪花覆蓋的世界,為海綿寶寶的誕生留下珍貴的畫面。
海科館表示,海綿和珊瑚一樣都是固著在海中動物,在潮境海灣產卵的是桶型海綿,是台灣最大型的海綿,在台灣北部和澎湖較多,潮境保護區內常看到。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桶型海綿的產卵期常出現在春末夏至前後,水溫介於攝氏二十六至二十七度,六月二十七日海科館潛水志工蔡聰賢、陳宗偉及陳南宏等志工下水檢視,約二十米巡查距離,大概有二十至二十五顆海綿產卵,約占所有桶型海綿的三成,產卵時海裡像一片雪花覆蓋的世界,十分美麗。
陳麗淑說,桶型海綿是許多魚類喜歡休息的地方,可以二十四小時不斷地過濾大量的水,也是許多細菌共生及一些無脊椎動物居住的地方,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有些魚類啄食桶型海綿表面。二0一八年學者黃俞升就曾發表澎湖桶型海綿是附近珊瑚在颱風破壞之後的庇護所,具有增加珊瑚復原速度的功能,對維護海洋生態功不可沒。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說,潮境海灣能夠有這麼多的桶型海綿很難能可貴,需要大家共同的愛護與維持,讓桶型海綿可以年年順利產卵,有機會讓更多的海棉寶寶進駐保育區,共同維護生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