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供熊好券收券數 吳沛憶批柯文哲用蓋牌掩飾失敗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針對台北市府屢次拒絕提供店家熊好券收券數量,甚至在「資料治理委員會」做出不得提供議員的決議。吳沛憶二十二日痛批,柯市府明知有問題還刻意「蓋牌」,讓熊好券1.0喪失滾動修正機會。

吳沛憶表示,北市府發熊好券1.0版時,她就收到很多店家反映,沒有收到券。但跟市府索取資料時,市府卻拒不提供。結果,店家的反應是確實的,公布熊好券2.0版時柯文哲自己坦承「數位落差會造成「大者恆大、贏家通吃」收單相對集中」。產發局在議會備詢時,也坦承有此問題。

甚至在六月十一日市府的資料治理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中,決議事項第二項提到「台北熊好券各店家核銷資料案,經本委員會審議認定不宜提供議員。另建議除將商家名稱予以去識別化後開放於本府資料大平台外,後續亦請提供熊好券整體效益評估報告予議員參考。」

吳沛憶質疑,即使把店家收券資料視為個資,依個資法以去識別方式提供即可,如果局處這樣建議,也會配合調整索資方式。但竟然做出不宜提供給議員的結論,必須在評估報告完成後才給議會。造成的結果就是,分配不均問題延遲被發現,在熊好券1.0的執行過程中,喪失即時滾動檢討的機會。

資料治理委員會的主委就是柯文哲市長,吳沛憶嚴重懷疑「蓋牌」決議是柯文哲個人意志下的結果。最愛講智商的柯市長不能面對熊好券綁台北通的失敗,因此拋開自己最愛講的「公開透明」,下令局處不提供相關資料,還拉資料治理委員會背書。

吳沛憶指出,熊好券2.0雖提到會改進,要引導消費分流,但細節還未公布,同時若柯市長仍用「蓋牌」面對議會,店家也難透過議員反映使用實際狀況,喪失檢討修正機會。

吳沛憶強調,自己的選區萬華非常多小型店家,在疫情下生意衰退,周轉能力較弱,受影響最大,卻未受惠於振興。呼籲柯文哲不要再用「蓋牌」掩飾自己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