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高雄氣爆八週年,市民逐漸走出氣爆陰霾,擔任議會氣爆調查小組召集人的陳麗娜議員卅日指出,新材料經濟循環專區推動進度緩慢,大社工業區降編懸而未決,中油五輕關廠後產能轉嫁大林煉油廠、加重地方污染,至今也還有七條石化管線在地下運送原料。

陳麗娜認為,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出高雄的石化產業轉型、區位調整、以及管線安全問題,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高雄氣爆除善款問題尚未解決,八年來石化產業的轉型調整進度有限。陳麗娜指出,中油五輕停產後,中油便在大林煉油廠興建日煉十五萬桶常壓原油蒸餾、五萬桶輕質原油分餾、四萬桶柴油加氫脫硫及三萬桶煤油加氫脫硫工場各一座,一○七年起原油日煉產能由卅萬桶提升至四十萬桶。中油將五輕土地租給台積電建廠,卻將生產所造成的環境衝擊、空氣污染轉嫁給小港,令人無法接受。
陳麗娜表示,眾所關心的地下石化管線雖儘量遷離人口稠密地區,但市府一○八年通過降乙編的大社石化工業區至今未通過內政部審查,導致現在至少還有七條管線持續將原料由港區運往大社工業區。
陳麗娜提到,新材料循環園區的真正定位到底是「石化高值化產業園區」,還是環保服務業?開發期程為何?是否將容納大社工業區降編後廠商遷廠?政府對這些問題始終說不清楚講不明白。
陳麗娜進一步說,更何況,未來循環產業園區完成後,不但是全國第六座、高雄第三座特殊性工業區,更將和林園、臨海特殊工業區連成一線。當小港因此成為特殊性工業巨怪時,如何兼顧環境衝擊、生活品質、居民健康,政府至今沒有完整交代。
陳麗娜強調,高雄氣爆引起的不止賠償問題,如何解決更深層的石化產業發展,正考驗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