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在歷史上,有十天是消失了;台北市立天文館四日表示,在十六世紀時,教宗格里.高利獎儒略曆改成了格里曆並沿用至今,而為了修正舊曆法的誤差,歷史就消失了十天。
天文館說,正常而言,十月四日的次日當然是十月五日,但對於四百四十年前,公元一五八二年歐洲大部分的人們來說,十月四日的次日並不是十月五日,而是十月十五日;就因為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在這一天宣布改行曆法,將實施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儒略曆」改為「格里曆」並沿用至現代。而當時為了修正舊曆法千餘年來所累積的誤差,不得已跳過了十月五日至十四日的這十天,成為歷史上憑空消失的十日。
天文館指出,在格里曆之前的儒略曆,採固定四年一閏,平均下來每年為三百六十五點二五日,然而一年實際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二日,所以每年會「多」出0點00七八日,而自公元前四十五年羅馬皇帝凱撒頒布儒略曆至一五八二年為止,儒略曆在這一千六百廿七年間已經比實際地球運行慢了十幾天,曆法改革應運而生。因此在頒布格里曆當日直接跳過這落後的十天,將公元一五八二年十月五日訂為十月十五日,而一五八二年十月五日至十四日便成為歷史上憑空消失的十天。
天文館說,沿用至今的格里曆仍採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如此一來一往之間,一年平均長度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日,每年仍會「多」出0點000三日,每三千三百卅三年就會多出一日,這對現代人而言並無影響,不過或許公元四九一五年時又會再度改曆,制定每三千三百卅三年以一個負閏日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