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泰塭仔圳重劃區的地勢低窪,以往梅雨季到颱風季期間,常因瞬間雨勢太大、雨水宣洩不及,而有住家、道路積淹水問題,今年重劃工程展開正好滿1年,已經看到塭仔圳淹水改善成效,除了7月4日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當天,短暫出現道路淹水外,今年汛期至今,包括軒嵐諾、梅花颱風襲台,區內均未發生淹水情形,塭仔圳的居民不用再當「水行俠」,不再處於風裡來水裡去的窘境,待未來整個重劃工程的排水系統、滯洪公園建置完成,屆時就能徹底解決地區淹水問題。

新北市地政局指出,塭仔圳地區居民長久以來都受淹水所苦,輔遷過程中,聽在地老居民「講古」,不少人提及工廠住家淹水猶如家常便飯,還有人回憶小時候颱風來襲淹大水,學校停課小孩樂翻天,但家裡養的鴨子都游走了,導致不少財損讓長輩很煩心;位於塭仔圳中心點的輔仁大學,也是每逢大雨就淹水,校內中美堂周邊大面積積水,學生們苦中作樂,將其戲稱為「中美湖」。

地政局表示,重劃工程推動至今,已經施作多處主要計畫道路下方的排水工程,尚未完工之前,為了改善區內淹水問題,地政局要求施工單位疏通區內原有的灌溉水路及溝渠,並對新北大道與各主要路口的過路箱涵逐一清淤;此外,工地上總共施做了18座臨時滯洪沉砂池,約等同於17.5座奧運標準泳池的容水量,每逢雨後再以抽水機抽乾備用,主要幹道旁亦挖掘臨時排水道,將雨水導入臨時滯洪沉砂池或往貴子坑溪、中港大排排出,觀察今年汛期期間,確實已達成改善淹水的目標。

地政局強調,未來重劃工程會在道路下方廣設排水箱涵,總長度超過28公里,並計劃設置9座滯洪公園,滯洪量等同29餘座奧運標準泳池,兼顧休閒遊憩、生態景觀及保水防災等多重功能,要把塭仔圳打造成一座更舒適安全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