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運用AI巡檢漏水 助花東震後災區快速復水

工研院以AI巡檢漏水技術,協助花東地震後的自來水管洩漏檢測,共正確查出25處水管洩漏點,降低誤開挖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加快管線搶修效率。(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化身為「水洩漏AI聽診師」三秒就能辨識水管發生洩漏,協助花東地震後災區快速恢復供水。工研院開發出全球首創「智慧管網行動洩漏快篩預警系統」,在九一八花東地震後立即提供三套設備協助台灣自來水公司快速查出災區廿七處供水管線異常,其中廿五處診斷正確,辨識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二點五,降低誤開挖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協助災區加快搶修管線效率,以創新科技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心力。

工研院表示,根據市場研究公司調查報告,二0二七年全球水管線洩漏檢測市場將達到卅一億美元,「智慧管網行動洩漏快篩預警系統」未來將進一步應用於廠區消防管線、廢水管線、工業管線(油氣)、瓦斯氣管等,聲波訊號強度相對高的高壓地下管線。工研院團隊已與瑞士檢漏大廠GUTERMANN之台灣總代理金成科技簽署先期技術合作,整合其設備系統,協助我國搶進國際檢測市場。

工研院整合5G、AIoT資訊技術,發展出AI巡檢漏水技術,可即時以手機等智慧裝置顯示監測情形,3秒就能辨識水管發生洩漏,並同步將數據回傳到雲端監控中心,建構更完整的管網AI漏水預測模型。(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李宗銘說,工研院在先前已有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水洩漏檢測,花東地震發生後,當得知災區面臨地下水管破裂、無水可用,需要加速檢測水管洩漏處時,團隊亦緊急派員前往花東援助。此項技術為全球首創結合本土化漏水診斷設備擷取現場動態音訊,透過AI人工智慧漏水音診斷模型,整合5G、AIOT資訊同步進行洩漏事件辨識與漏點定位,採面-線-點由大到小管網檢漏策略概念,快速精準管網洩漏定位技術,可應用於金屬、PVC等複合管道漏水檢測,藉由成功的實場驗證,加速檢測產業朝向智慧化發展。

此項技術除了協助搶救災區水情外,也已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在桃竹苗地區有約三百處的開挖驗證案例,有效避免缺水導致產能損失問題;並成功應用於工研院中興院區檢測,經檢漏修復後,從最高每日洩漏量八百八十六噸減少至廿六噸,相當於省了百分之九十七的水量,具有相當良好的成效。

即時

自閉早療 雷射針灸助語言發展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4歲男童,...

健康過端午 花蓮慈院教製八寶粽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營...

作賊心虛沒開大燈 勇警追毒蟲繩之以法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二分...

婦陷投資詐騙損10公斤黃金 淡水警智破狡猾詐團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一名黃姓獨居...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