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邀集產官學研共探船舶使用低硫含量油品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舉辦線上座談會議就國內航商面對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所遭遇情況進行討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受交通部航港局委託,評估我國七大國際商港及近岸水域限制船舶使用硫含量百分之零點一以下油品之可行性,以降低船舶汙染物排放量,並舉辦線上座談會議就國內航商面對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所遭遇情況進行討論,邀集主機、供油、航運、涉海機關公部門等各界產官學研代表逾二百人次與會,務實盤點相關問題,期能凝聚各界共識。

因應國際環保趨勢,我國鄰近地區已有率先實施或正在評估將船舶燃油硫含量由以重量計百分之零點五降至百分之零點一的相關規劃,海大法政學院院長饒瑞正表示,我國自二0一九年起實施硫含量百分之零點五以下低硫燃油,依據相關港區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至二0二二年十一月,相較於未實施政策前,二氧化硫減少約百分之四十二、PM2.5減少百分之二十四,船舶空汙減排具有大幅改善之效果。

針對國內航線以及工作船之燃料供應部分,如要採用百分之零點一超低硫燃油,須興建煉油廠、更新設備與儲油設施及進行環評作業,費時三至五年,如要在短期提供百分之零點一船用低硫燃油,建議可採液化天然氣或百分之零點一船用輕柴油等燃料,或安裝脫硫設備。目前中油已於基隆港、台中港及高雄港供應百分之零點一船用輕柴油,若擴大於其他國際商港供應,則需要等約二年準備工作。另亦可朝建置岸置電力系統推動,減少使用船上柴油發電機造成硫化物排放量。

另從就船舶設備部分,則需要解決主機使用百分之零點一船用低硫燃油之技術障礙,依據歐美實施經驗,船舶需費時六個月以上進行管線改裝,進港前切換油品作業時間約二小時以上。另船舶設備改裝須有一定的緩衝期,並配合後續完整配套規劃與法律規範,方可推動。另對航商而言,不論是超低硫燃油、脫硫設備、或其他燃料的選擇,在實務上並無技術性障礙,最重要的是油品供應品質穩定、不會產生航行安全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