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因應國民法官制度的施行,且為讓法庭程序進行更順暢,司法院開發的「法庭中文語音辨識系統」,已於今年1月正式實施,辨識正確率超過9成。司法院指出,藉由語音辨識系統的協助,開庭不再等筆錄,讓法庭進行更快速。
司法院表示,筆錄是法庭程序進行的重要資料,最早由書記官手寫筆錄,後改由聽打製作,但仍需聆聽、理解、繕打、校對,打的再快也難跟上語速,所有人都要等書記官打好上一段內容,才能進行下一段程序。
隨著人工智慧日益成熟,司法院也開發語辨系統,包含逐字稿作業、後台辨識引擎服務,及整合司法文書編輯、法院審判筆錄及數位錄音、錄影回放、影音環控等系統。
司法院表示,國民法官制度為了讓國民法官盡早結束審判工作,回歸正常生活,審理程序採連日連續進行,審理一結束就要評議。語辨系統可即時產出筆錄,馬上呈現法庭發言內容,評議時也可回放特定錄影段落作確認。
司法院表示,語辨系統經過各地院國民法官模擬法庭試用,及把過去10幾年來的裁判書(約1千多萬筆)、開庭筆錄(約180萬筆)作為訓練資料、優化,平均辨識正確率達92%,並支援大部分法律專用詞彙。
司法院指出,目前語辨系統已於全國21所地院的國民法官法庭內建置完成。除國民法官庭,一般刑案也可使用這套語辨系統,目前規劃陸續於一般法庭建置。後續也將導入台語辨識系統,因訓練語料較國語為少,推估辯識率為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