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大企業迎接高獲利時代 因應地緣經濟 CRIF提五個「固本」布局

近五年台灣5000大企業業績總表。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出版的「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儘管2022年在外有高通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及中國大陸疫情封城多重利空影響,使全球經濟放緩、工業需求減少、國際客戶調整庫存;內有疫情大爆發及「防疫保單」之亂的情況下,台灣5000大企業倚靠前3季業績表現出色,營收總額仍較2021年微幅成長1.03%,以43兆1,552億元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CRIF指出,雖然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僅為4兆3,611億元,較2021年大幅衰退21.54%,也仍然是歷史次高。若不是受到台電和中油兩大能源公司大虧的拖累,稅後純益總額其實可上看4兆7,751億元。以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以及建立的客戶高黏著度的優勢,挺過全球產業的庫存調整期後,5000大企業仍將蓄勢待發。不過CRIF也指出,面對淺碟經濟的特質以及地緣經濟的轉變,台灣產業需要進行五個「固本」布局,以保有既有優勢並持續擴展。

CRIF分析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2022年5000大企業的表現雖不如2021年亮麗,但拉長時間軸分析,5000大企業的基本面在最近10年來有長足的進步,不僅營收總額由2013年的34兆3,510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43兆1,552億元,成長了25.63%,雖然這個成長數據看來並不驚人,但營收前500大企業中,仍然有62.6%(313家)的企業維持營收成長,且營收前500大企業有盈餘的企業多達418家(占比83.6%),其中更有230家企業的稅後純益較2021年成長,甚至有121家稅後純益成長率超過30%。由產業角度來看,入榜的179個產業中有128個產業營收成長,成長產業比重達到71.51%。其中營收淨額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共有76個,還較2021年增加4個產業。CRIF進一步分析在76個營收達1,000億元的產業中,有21個產業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其中包括加油站業、網路設備業、半導體業、餐飲業、自行車及其零件業、石油化學製品業、無線通信機械器材業營收成長率都達到20%以上,都顯示2022年5000大企業的實質表現其實並不差。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即使不看2021年的5兆5,587億元高點,由2013年的2兆181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4兆3,611億元,成長幅度也高達116.10%,印證台灣產業華麗轉身的成果。如果以代表獲利率的純益率表現來看,由2013年5.92%一路揚升到2021年的13.01%,成長幅度達119.76%;即便2022年純益率下滑至10.11%,也仍然是歷史次高,CRIF認為這反映5000大企業正逐步邁向高獲利率時代。

然而CRIF也提出警示,2022年5000大企業排名中,能夠進入500大企業的新面孔僅有36家企業,其中僅有環鴻科技排名84名,是新進榜企業中唯一能進入前100大企業的企業。新進榜企業家數逐年下降,顯示500大企業無法換血,將成為5000大企業發展上的長期隱憂。

CRIF進一步表示台灣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和國際供應鏈連動性高,無庸置疑是台灣的優勢。例如台灣電子業的高敏銳度,當PC和智慧手機成長下滑時,可以很快地調整強化非電腦和非手機部門的營收比重,轉進車用、工業電腦、醫療用、伺服器、無人機、航空、AI、綠能領域;但是談到風險,台灣淺碟經濟的特質在因應產業風險上,相較其他國家需更為重視。例如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高庫存去化,讓台灣產業備嘗艱苦,而台灣產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在於地緣經濟的變化。

站在地緣經濟轉變的前沿,台灣不只是要往外走以延伸台灣經濟的全球觸角,找尋新客戶、新市場,更需要先做好台灣本土的「固本」布局,讓台灣成長為堅實的技術堡壘,使得全球供應需要仰賴台灣本土供應鏈,把高階產品、先進技術根留台灣,創造更多高階工作機會,才是保存台灣底氣與發展空間的關鍵。

CRIF針對台灣產業的「固本」,提出五個產業發展布局建議:

第一,台灣應做好兩個3/7布局配置。第一個3/7布局,是指因應區域經濟需求,70%產能可以規劃設在海外,但是30%關建產能必須保留在台灣。也不要讓台灣以外任何單一國家產能超過總產能的30%,避免產能過於集中,成為不可預測的風險。第二個3/7布局,是指研發能量最多30%放在海外,70%研發能量須留在台灣。特別是高階產品的研發應竭盡可能地留在台灣,核心技術也不應移轉給任何國家,以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技術地位無可取代。

第二,佈局供應鏈的深度。台灣要成為最頂尖的供應鏈,在供應鏈中的價值鏈位置將是決定供應鏈是否穩固的核心條件。加速捨棄低毛利產品,專攻高毛利產品,並持續向上游發展,在供應鏈價值鏈中找到最有價值位置,使國際客戶無從找尋替代供應商。

第三,朝向多元化的頂尖科技布局。產業布局要因應未來的國際趨勢,台灣沒有天然資源,因應極端氣候影響人類生存,更不能只押寶在電子科技業。因此,除了頂尖AI應用科技之外,在農業科技(糧食鏈)、環境生態科技和新能源與儲能科技方面,台灣必須急起直追進行布局。

第四,有序降低中國生產基地的布局。無論中美關係的變化以及兩岸的安全關係,台灣自1990年以來在中國大陸深耕超過30年,截至2021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達51.6%,其中中國大陸生產就占42.4%。雖然台灣花了六年時間,將中國大陸生產比重從2016年高點的49.8%下降至2021年42.4%,但是整體海外生產仍有超過82%的比重是由中國大陸生產,顯示在中國大陸集中生產的重要性並沒有動搖,這對台灣產業發展來說,仍然具有極高的風險。因此,台灣產業應該有序做好降低中國大陸生產的準備,並在最短時間內將中國大陸的生產比重由目前的42.4%降低至30%以下,如果以每年降低3個百分點為目標,2026年中國大陸生產占台灣整體海外生產比重應該要低於3成。

第五,是集中資源,聯手產官學投入未來科技的先期研發布局。台灣產業的研發能量相當分散,即使個別公司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但仍然只著重在本身所處的產業,沒辦法在未來科技的廣度和深度紥根,因此惟有產官學集中資源、鎖定目標合力研發,才能夠快速地在未來科技上建立台灣在國際的根基。

CRIF認為,台灣經濟的未來希望,將建立在強大的全球經濟連結,從這個角度思考,絕不是寄託於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個企業身上,而是連結台灣本土資源至全球供應鏈,使台灣成為那一顆若鬆動就會使整個產業全盤瓦解的關鍵螺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