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繁殖管制區加強巡護 民眾切勿闖入以免受罰

蘭陽溪口小燕鷗繁殖區設置圍網及警戒線。(宜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小燕鷗(Sternula albifrons)為我國二級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每年四月從南半球飛來臺灣繁殖;為避免人車進入小燕鷗繁殖區,干擾小燕鷗育雛,宜蘭縣政府於繁殖期間(每年四月至九月)在蘭陽溪南北岸、新城溪口及南澳溪南岸出海口小燕鷗繁殖區域進行圍設管制,並於六月中開始加強每日的巡守工作。

小燕鷗喜歡成群活動,發現獵物會在空中定點後俯衝捕食小魚蝦。五至七月是牠們築巢繁殖的高峰期,喜歡在海邊開闊平坦或坡度平緩沙地、砂礫或卵石地群聚繁殖,簡單於地面挖一個淺坑,或選擇在裸露的植被沙地築巢。每巢產卵1至3顆,雌雄鳥輪流孵卵育雛,孵化期約三星期,雛鳥為早熟性約需二十至二十四天長成,能獨立自主生活需一個月以上。

5至7月是小燕鷗築巢繁殖的高峰期,宜蘭縣野鳥學會監測蘭陽溪口、南澳溪口有668巢,發現小燕鷗雛鳥及蛋。(宜縣府提供)

縣府表示,宜蘭縣野鳥學會今年從四月起進行小燕鷗繁殖調查計畫每週監測工作,調查人員利用上午或下午時段,進入巢區找尋鳥蛋,發現後會將鳥巢定位及記錄,並在距離約二公尺處插上號碼旗,以利後續追蹤。因為沙灘溫度高,為避免干擾小燕鷗親鳥為鳥蛋降溫,因此調查人員亦會避開正午十二至十四時進入巢區,進入巢區後也必須在每個巢位記錄後儘速離開,降低對小燕鷗的干擾。至六月廿五日巢數統計,計有蘭陽溪口五百巢、南澳溪口一百六十八巢,合計六百六十八巢。另外新城溪口則由無尾港文教促進會進行巡護工作,目前亦發現有十四巢。

縣府再次呼籲民眾,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為降低外來干擾,影響小燕鷗育雛,農業處已於小燕鷗繁殖區域設立圍籬,以避免人車闖入小燕鷗繁殖管制區。闖入管制區者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規定,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