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受到需求疲弱影響,經濟部廿四日公布六月工業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百分之十六點六三、百分之十七點一五,累計上半年衰退幅度創十三年最重,經濟部估計七月製造業指數依舊年減,不過市場已釋出逐步消化庫存好消息,加上電子新品與AI題材拉貨,下半年指數走勢有望逐季改善。
經濟部公布六月工業生產指數八十三點八六、年減百分之十六點六三,製造業生產指數為八三點零三、年減百分之十七點一五,皆為連續十三個月負成長;上半年工業、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百分之十七點五九、百分之十八點二九,均是十三年以來最深跌幅。
觀察製造業主要行業別,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分別年減百分之二十二點四、百分之十一點零九,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分析,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抑低半導體生產表現,也造成電腦及周邊相關設備零組件、半導體檢測設備等生產下滑,但伺服器、無線通信設備需求上升而增產,抵銷部分減幅。
此外,汽車及其零件業六月由正轉負,年減百分之二點四二,黃偉傑表示,主因為汽車零件配合國內汽車大廠產線調整,加上外銷訂單減弱而減產,但燃油小型轎車受惠車用晶片供應穩定,加上市場買氣熱絡,累計一至六月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點六四。
展望未來,黃偉傑表示,電子新品和AI伺服器的拉貨動能刺激需求提升,預估下半年工業生產指數可望逐季攀升,「第四季會比第三季好」,不過全球終端需求是否回溫仍是影響指數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