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喜歡那清寂而略帶詩意的寺院,它的週遭盡是古木參天,還有兩棵銀杏樹筆直地高聳入雲,迎風而立。那裡,終年山嵐嬝繞,紅霞染綠葉,這一切使得阿里山慈雲寺呈現一種平靜和諧的氛圍。
佇立在院牆邊,靜靜領略晨曦的溫柔……或在環山木棧道的觀景台,看落日漸漸沉入雲底的山巒之中。
記得,初冬的一個清晨。當朝霞金光把阿里山映照得壯闊而輝煌,我一步步地踏入林道,就開始吹起涼風,也感到巨木群煥發出來的新鮮氣息。
當我停在寺前看到碑文的時候,心境是平和的。這座紅簷綠瓦的獨特建築建於西元一九一九年,寺內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古佛,讓我由衷感到特別的敬意。當年日本人有感於此地類似印度「靈鷲山」聖地,因而建造了「阿里山寺」,戰後,民國三十四年間,才改稱「慈雲寺」。
在建築歷史中,時空的變遷,讓這些文物與地理之間的「緣份」,互相牽引、相遇,讓我嘖嘖稱奇。而變化的世事,也讓人深刻體悟到,人間不變的深厚情感,源自每個人心中感動的力量。
隨著四季更迭,其外圍的景觀也極具魅力。無論高山、雲海,神木或溪流,晨昏都孕育著層次多樣的風貌。比如春天的杜鵑花開、夏夜的星空絢爛,秋天紅葉翩翩,冬螢浪漫的風情……啊,此刻,我沐浴於銀杏樹的氣息,就像隻藍蜻蜓一樣,舞出我的喜悅。
是的,在每一次回眸,每一次微笑之中,我都能感受到參觀阿里山寺的歷史故事和美麗的建築煥發著日照的光采。與之邂逅,也總是那樣令我感到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