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建構全流域河川水質即時監測網 結合太陽能預警不斷電

台北市建構全流域河川水質即時監測網,結合太陽能及儲能裝置,使預警不斷電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環保局提供)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為打造台北市優質親水環境,北市環保局建構完成北市全流域河川水質即時監測網,主要河川本流共設五處固定式水質測站,支流則搭配移動式水質感測器,以隨時掌握並確保河川水質。

環保局表示,因應全球淨零趨勢,監測設施並結合太陽能及儲能裝置,提供水質監測設備用電需要,用電自給自足,可以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監測、運作不斷電,即時掌握轄內主要河川水質動態變化,作為改善水質及規劃因應作為的依據;若水質驟變也可立刻得知並迅速派員稽查,遏阻污染排放,有效維護河川水質及保育生態棲地,建構水岸休憩好環境。

環保局說,河川水質受河水流量、天候狀況、流入污染物量等呈現動態變化,部分水質指標同一天內的變化相當大。因此,該局一0六年底於基隆河成美長壽橋、承德橋設置二處固定式河川水質自動監測站;一0九年七月、十一月分別於淡水河本流台北橋、新店溪中正橋救難碼頭,以及一一一年七月景美溪北新橋下再增設三處固定式測站,共計有五處固定式水質監測站,以掌握河川水質狀況。

其他支流部分,因流量不穩定、水深較淺,故輔以能機動調整點位的移動式水質感測器來監測水質,藉此建構全流域河川水質即時監測網及淡水河系水質預警機制。另外,該局每月會例行至轄內主要河川共十六處水質監測點進行採樣檢測,藉此更全面瞭解北市轄內河川水質概況與常態變化趨勢。

環保局指出,為達到用電自給自足,二十四小時不斷電監測,即時掌握水質變化的目標,五處固定式河川水質自動監測站與移動式水質感測器,皆設置以太陽能發電及儲能設備做為測站電力來源。

經估算,以二十四小時固定測站裝設的太陽能板發電為例,每日約可產生四百二十瓦的電力,每年五處測站太陽能約可產生七百六十六點五度電力,若以一度市電排碳約零點五公斤來換算,等同每年減碳三百八十三公斤。同時,供給測站後多出的電力可存於儲能設備,以備日照不足時使用,有效掌握監測數值外,也符合淨零趨勢中能源轉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