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環境部八日指出,目前每年約有二十萬噸廢棄物無法焚化,這一部份垃圾將打包掩埋,未來六年將投入九十八億元,增設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及高熱質廢棄物燃料化等,以多元化及能源化來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增加掩垃圾處理量。
環境部表示,國內焚化爐每年燃燒量六五O萬噸,其中家戶垃圾四七O萬噸,事業廢棄物一八O萬噸,但是,每年需處理的家戶垃圾有四九O萬噸,由於受到事業廢棄物排擠,所以每年有二十萬噸無法焚化處理,而必須送到掩埋場處理或打包,垃圾送掩埋場掩埋及打包,也是屬妥善處理方式,但地方要做好掩埋場的覆土及管理。
環境部指出,在垃圾源頭減量工作,環境部除目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塑膠托盤及包裝盒採禁限用及鼓勵自備等措施外,近年推動旅宿用品、網購包裝減量,管制措施則朝引導產品設計改變、納入循環容器服務及材質限制等多面向持續推動中,例如實施「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
環境部指出,今年台東焚化廠及花蓮台泥氣化爐陸續投入營運,明年底新竹縣焚化廠完工後,總共每年將可增加二十七萬噸處理量,可逐步舒緩垃圾處理的壓力。若加上未來台南市城西焚化廠更新爐完成,預估到一一七年起,焚化處理量能總共將增五十萬噸,達到年處理量七OO萬噸規模。
環境部表示,已向行政院爭取並獲得同意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第二期,自今年起至一一七年,將投入九十八億,協助地方以多元方式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另外環境部也積極推動各項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的對策,透過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將可澈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