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二0二三「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於十四日、十五日在台灣大學舉辦,以「多元文化中的靈性與修養」為主軸,教育部長潘文忠親自出席開幕式致詞,感謝與會學者專家致力於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
潘文忠表示,「我們正在跟時間和科技賽跑」,面對不斷向前推動的人工智慧(AI)等科技,人類要有主體性,具備人性、文化的涵養,才不會被取代。面對科技高度發展的世代,以及需要更多社會關懷的高齡化社會,如果看到的只是外在的物質,少了內在的涵養和素養,恐怕會是另一個不可預期的災難。
潘文忠指出,從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的推動,到一百十二年啟動的大專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研發計畫,就是希望透過融入課程推動生命教育,讓擁有不同特質的孩子,成就每個孩子,並逐步建構具學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推展模式,藉此讓生命教育能在校園扎根與深化推動。
專題演講三場次分別由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敬忠分享「靈性教化與整全生命-一種體系性詮釋學玄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陳學志以「培養社會情緒素養,營造幸福快樂人生」為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分享「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與緩和醫學之靈性定義」,並提出在緩和醫學中以佛教修行觀做為覺察性照顧的實務參考。
焦點論壇則透過議題與實務分享,包括「靈性修養:是什麼?為何要?怎麼做?」、「靈性教育:推動上的實務挑戰與因應之道」,探討靈性修養的內涵和實踐,並激發生命教育推動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