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阻中共 前美國代理陸軍部長:抗敵意志是關鍵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台北安全對話」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談「俄烏戰爭對嚇阻中國的啟示」及「中國對全球秩序與民主的挑戰:應對之道」。美國前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認為,抗敵意志決定了烏克蘭與阿富汗的差異;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則直指,中國壓縮了兩岸「維持現狀」的空間。

「台北安全對話」頭兩場專家對談,分別由立委江啟臣及范雲擔任主持。與談人指出,俄烏戰爭揭示當代戰爭仍是漫長與血腥的。除了審慎的備戰、正確的防衛戰略,以及充分的軍備投資外,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對外,台灣必須爭取國際的支持,並確保國際援助的持續;對內,部隊的訓練與民眾的準備程度,則是成功抗敵的關鍵。兩者都取決於民眾的防衛意志。

美國前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指出,台海若發生危機,美軍部署需要時間,美國民眾的支持也十分重要。美國國防部除積極建立反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與計畫,也與台灣共同研討防衛計畫、訓練及軍事投資。然而,若要加強美國與友盟長期援台的承諾,台灣抗敵意志至為關鍵。這也是烏克蘭仍可持續抵抗俄軍侵略,阿富汗快速崩解的主因。

針對中國對全球秩序的挑戰,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分析,「維持現狀」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涵。對美國來說,它意指三大公報與六項保證;對於台灣來說,是互不隸屬關係。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有將台灣維持獨立自主視為台獨的趨勢;中國逐漸提升的軍事威脅,亦衝擊台灣民眾對維持現狀的看法。台海現狀的維持,也因此日益面臨挑戰。台灣需要相當程度的安全保障和可持續的國際地位,方能抵禦中國的統戰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