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德
旅法藝術家熊秉明言:書法是中華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近來,大陸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其總體消費額亦躍居世界榜首,故大陸當局審視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回歸傳統文化的根源,傳承此文化的血脈,正刻不容緩,故書法發展是當前的重點,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書法深耕,將其列入各級學校的教學與研究課程,成為全力發展的學科項目;也呼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將書法列為世界的文化遺產的更積極作為。
東漢揚雄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故書法可表達心中之所知所感,清代劉熙載也說:「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又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人,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南大退休教授嘗言:文學是書法的靈魂;而書法是文學的彩衣。故上列之古今賢哲雅言,無非強調,書家經由書法為載體,將其心性所感透過文學來表達文人情懷!
歷史上書法名作中,具體實踐書文或詩書合一,如王羲之〈蘭亭敘〉、顏真卿〈祭侄文稿〉、蘇東坡〈寒食帖〉、米芾〈蜀素帖〉、黃庭堅〈松風閣帖〉等,由此可見,古代文人將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透過筆情墨妙,確確實實地融入於書法中!
而今,從府城董同慶先生的詩情畫意作品中,亦窺得其一二!墨君先生,詩作成名甚早,二十歲初出茅廬,即見報於各大報;投入書法學習倒晚了近四十年,但其秉持詩作當須務求創新與獨特,若無此信念書之,輒成下品,徒勞無功也!故其著力此詩論,轉化於書作之中!其入門即醉心於于右任、張大千與杜忠誥等之行草書風,並時時臨帖師法,心摹手追。因行草書是最能體現書家心之所感,心之所嚮的書體!十幾年下來,雖轉益多師而無所困蹇,百川海納之後,遂形成其鮮明書風。如其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行草書聯,將蕭蕭下與滾滾來之詞意,大筆一揮,表現出高峰墬石之感、重若崩雲之勢。其二,〈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條幅,閑閑而來,於結尾處雲半間三字,神來一筆,將輕如蟬翼之虛空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擊節稱讚!其三,弘一法師〈送別〉中堂,則把行草佈局中虛實相生、濃淡乾溼、直木曲鐵、疏密聚散、輕重緩急等二元對立之強烈對比,確實呈現於畫面之中!尤其,柳字之拉長線,確實表達線條之屋漏痕質感,與空間上之虛空感,讓觀者,可閉上了眼睛,深呼一口氣,慢慢體會書藝之美!其四,〈山色常帶雲〉橫批,山字形意合一,帶與雲二字左傾右斜,顧盼相望,濃淡相異,甚得奇趣之況味!其五,〈煙雨江南〉條幅,將江南水鄉之煙雨濛濛之意境,透過其下之孤舟簑笠翁,與雨滴點點,暗藏伏筆,書畫融一,將詩人之情趣,展露無遺!其六,王維〈辛夷塢〉橫批,開頭木字,豎畫如樹幹,直聳入雲,挺拔厚重,如墨君先生耿介之人格特質,又一書如其人之反射,亦是無意於佳乃佳之再現!
有幸,與墨君先生相識相磋書藝,亦成忘年之交。詩人天馬行空之思維,非凡人可理解;但一化為筆墨,則傳唱千古!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但我們仍引頸期待,墨君先生能詩墨相發,佳作連連,豐富人間!北宋千年之後,得再會東坡!(陳明德,明宗書法藝術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