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館推出「地震儀特展」 百年來11台地震儀一字排開

科工館推出「地震儀特展」中,臺灣服役最長的地震儀「大森式水平地震儀」,曾是一九0六年梅山大地震的大功臣。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臺灣每年有感地震頻繁多達數百次,在以前沒有手機簡訊通知的年代,怎能知道發生地震?高雄國立科工館七日起推出「地震來了怎知道─地震儀特展」,集結一九三0年代迄今、百年以來十一台地震儀一字排開,搭配時間圖表說明每個年代臺灣發生了哪些地震,論古說今,是一檔與民眾最切身、最具臨場感,也具有地震教育意義的科普文物特展。

科工館說,這次展出中央氣象署所捐贈的十一台地震儀館藏文物,透過博物館的專業維護,這批古老的機械儀器日前修復完成,重現當年實際運作的樣態,見證科技文物量測形式變遷的歷史魅力。

科工館特別在展場演示了一九三0年代普遍使用、也是當年觀測地震的主力:「威赫氏地震儀」,利用輕巧細緻的探針在煙燻紙筒上記錄地震震波的變化,此外還有臺灣服役最長的地震儀:「大森式水平地震儀」,它曾是一九0六年梅山大地震的大功臣呢。

另還有「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ANP WWSSN標準地震站地震儀」、「59型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等,在百年來見證了新竹台中地震、中埔地震、新化地震、白河地震、瑞穗地震、九二一集集地震等大大小小的有感地震。

館方表示,這次展覽除了儀器群有趣的圖文解說,還有地震偵測時壓縮的P波與搖擺的S波的體驗裝置,另外還有修復過程中的結構零件展示,非常歡迎大家踴躍來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