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生態浩劫,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跨國研究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二十年來不減反增,在大片死珊瑚骨骼上綻放新生,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研究團隊指出,當地魚群豐富多樣,透過食物鏈抑制大型海藻、海膽叢生,讓珊瑚保有棲地與驚人恢復力,不懼大規模白化現象,亦可作為臺灣夏季海溫同樣逾三十度的墾丁珊瑚復育借鏡。
林裕䕒表示,紅海是一片半封閉海域,擁有獨特的海洋生態系。已發現超過五十屬的造礁珊瑚,逾一千二百種魚類及海洋特有種比率世界第三。研究團隊二0二一年七月使用潛水調查和避免干擾魚群的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調查七個近岸珊瑚礁區與三個離岸珊瑚礁區,發現二十九屬珊瑚,其微孔珊瑚屬、軸孔珊瑚屬、角星珊瑚屬和指形軟珊瑚屬最為常見。
他們將調查結果與二十年前的研究基線數據進行比較,意外發現雖受全球暖化影響,近岸樣點的珊瑚覆蓋率平均是三十六點%,與二十年前的二十八點一%相較竟有顯著增加。同時,死珊瑚覆蓋率從二十年前的六點七%,大幅增加至現在的三十八點一%。這次調查顯示,大規模珊瑚死亡事件確實曾在紅海的東北海域發生,但同時也展現當地珊瑚礁生態的驚人恢復力,使珊瑚覆蓋率能夠維持在二十年前的水準之上。
究竟珊瑚群聚如何復甦?研究團隊指出,依現有證據可歸納幾個原因,一是當地人跡罕至,人為活動干擾稀少;二是珊瑚的競爭者遭排除;三是會捕食珊瑚的天敵棘冠海星沒有在當地爆發;四是有充足的珊瑚幼蟲從紅海其他地方加入,形成有利珊瑚重新形成礁體的環境條件。
林裕䕒推測,完整的生態鏈有機會替珊瑚削弱競爭者,保留小珊瑚慢慢長大的空間。要關照的對象不只珊瑚本身,而是整個生態系其他物種,兼顧豐富多樣化,「保護珊瑚,連魚也要一起保護」,呼籲減少濫捕和少吃鸚哥魚、龍王鯛、龍占、石斑魚等珊瑚礁魚類。與其在餐桌上享用,將這些珊瑚礁魚類留在海裡,不但更增加觀光價值,也可對珊瑚生態系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之回復力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