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為芋頭種植期,隨著農業缺工問題浮現,近年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芋苗種植機」並推廣至芋頭生產合作社,可適度緩解芋苗種植缺工問題,有鑑於花蓮吉安地區亦為芋頭大宗產區,為此花蓮區農改場特邀台中場前來本場試驗田區合辦「芋苗種植機械操作示範觀摩會」,包括吉安農會張德奇總幹事、農糧署東區分署嚴靜瑛科長等人與現場百餘位農友熱烈討論。
吉安鄉為臺灣的芋頭產地之一,其中主要種植地是在吉安鄉的干城村及南華村,這兩個區域是典型的臺灣農村風貌,芋頭栽種面積約二百公頃,大部分為水芋栽培,以檳榔心芋為主要品種,與當地韭菜及龍鬚菜並稱「吉安三寶」。
目前芋頭的種植模式依然仰賴大量人力於水田種植,效率較低且費工,在農業人口結構老化的現今,勞動力日益減少,地方特色作物也面臨產業困境,希望藉由引進省工機械取代人力,以行動支持地方特色產業之發展。
台中場研發之「芋苗種植機」附掛於曳引機之後,透過整合開溝、種植與壓實土壤等步驟完成芋苗種植,其中開溝深淺、種植行株距可於機具上調整,機械種植規格與傳統規格相近,芋苗種植待發根後淹水處理,後續田間管理則與水芋管理模式相同。芋苗種植機作業效率每日約五分地,需三人操作機械,相較以往人工種植效率提高二成三一。種植行株距與深度可於機具上調整。
花蓮區農改場指出,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技術轉型勢在必行,配合機械化導入新式栽培技術,不僅可減輕農事辛勞,更可將芋苗種植的生產模式規格化,藉此提高芋頭栽培管理流程之機械化程度,為吉安鄉特色農產注入新的活力,使特色作物得以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