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廿日主張,不論是能源政策、減碳目標、電價調漲,政府都應明確且如實的告訴國人,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少,多一點專業、少一點政治,才是政府應有的高度及態度。
柯志恩說,台灣正面臨高教人才斷層的國安危機,根據中研院長廖俊智分析,原因在於就讀博士班誘因偏低等問題造成,所以去年包含中研院、國科會、教育部都提出加碼博士生獎助金。
柯志恩提到,她問廖院長,在二○一六年上任後便可發現中研院的支薪博士生有下降趨勢,七年來少了一百一十三人,為何獎助金太少的問題,需要分析七年直到選前才知道?即便獎助金從平均三萬二千元,提高至三萬八千元至四萬八千元,相較國外研究機構,如德國給九萬元以上、香港及新加坡給七萬元以上,以及高科技產業祭出九萬薪資搶人,政府提供的誘因仍然不足。
柯志恩指出,此外,我們都知道基礎研究投入是國力的象徵,也是科技成長的核心動能,但綜觀八年來我國整體投入基礎研究的經費,都僅佔全國研發經費的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左右,相較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台灣僅贏過中國大陸,當然僅靠政府資源有限,如何鼓勵民間多投入是必須積極努力的方向。
她表示,還有全球都在關注的減碳問題,按照目前政府提出的淨零科技,是否能做到二○五○淨零碳排?甚至達到二○三○減碳百分之廿四的目標?廖院長明確表達「很難做到!」
柯志恩進一步說,然而,中研院提出「去碳燃氫」等減碳科技,自己都評估勢必要增加天然氣進口、原料成本增加、電價隨之調升,她質疑倘若未來更依賴天然氣,是否代表我國能源安全風險提升,電價上漲也會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