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扳指原由

黃榮興

作者介紹:黃榮興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亦為臉書「中華古玩論壇」管理員,平日熱心協助社員解答古玩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扳指是射箭的輔助器具,套於手指上在拉弦時輔助控弦,避免手指直接扣弦容易受傷。「扳」字常被寫成其他不同的同音字,如「班指」、「搬指」。因其功用等同弩機控弦的板機,所以現代多稱為「扳指」。

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扳指出現在商代(圖一、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韘),成書年代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經就有提到「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故稱之為「韘」。有學者認為應稱為「夬」,此非本文討論重點,遵循「韘」的講法。古代童子有開弓之力就可以佩韘,因此可以佩韘變成一種長大成人的象徵。

韘以骨製、木製為主,韘的字體部首是「韋」, 韋是指去毛加工製成的柔軟獸皮,湖北荊門市包山戰國楚墓出土兩件骨韘,孔內側殘留有皮墊,因此韘在實際使用時應該內墊皮革,用以減少摩擦保護手指。弓箭是古代重要的長程武器,隨身佩戴珍貴材質製成的扳指,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故以玉製成韘佩戴,雖然實用性較低,代表的是身份地位。

商代的韘是圓筒形,頂端一側高一側低的,從側面看是呈梯形。學者稱商代韘為斜坡型韘,和清代扳指上下齊平的樣式不同。但有一件徵集所得的圓筒形玉器(圖二、山西屯留縣李高鄉李坊村徵集)和清代扳指形狀接近,學者認為這件也是韘,年代定為戰國,這件也是高古出土唯一一件圓筒型韘。但徵集件來源不可考,對比商、周出土的玉韘,孔壁都是打磨光滑,徵集這件孔內留有管鑽台階痕,看起來較為粗糙,反而外面較光滑,不像是套在手指上使用,並且和出土的商周玉韘形制都不同,所以這件玉器的年代和器名還有待更多證據佐證。

西周時期韘的形狀與商代不同,從梯形筒狀演變成上窄下寬,俯視呈橢圓的舌狀,陝西省扶風縣北呂村25 號西周墓(圖三、陝西扶風周原遺址南沿出土、漢白玉)、三門峽虢國墓(圖四、河南三門峽虢仲墓出土)都有出土這樣形制的韘。到了東周的春秋時期,韘的形狀再從舌狀的左上位置多出一板突(圖五、春秋晚期山西太原趙卿墓出土)。商、西周、東周三個時期不同形狀的韘,顯然用韘來控弦的方式也不同。商代的韘是套在拇指上扣弦(圖六),東周時期拉弓時是將這種韘套在食指上,利用板突的部分來扣弦(圖七)。

韘形佩出現在戰國時期,是由韘轉變而來,韘形佩形狀就像把東周時期的韘攤平來看,原本韘的中間大孔往內側下方是呈斜坡狀,將韘攤開由立體變成平面,正面呈平面,背面依然保留斜坡的樣子,原本韘旁邊凸出扣弦的板狀,就變成主體側邊突出的紋飾(圖八,北京故宮藏)。從戰國到西漢早期出土的韘型佩基礎都是這樣的的型制,從一側有突出的紋飾變成兩側都有突出的紋飾,再變成兩側延伸到正上方都有紋飾。

戰國時期是韘與韘形佩同時存在,漢代已不見韘(山東鉅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出土一件玉韘,其形狀與西周玉韘相同,應該西周遺物),而韘形佩的樣式也逐漸產生變化。西漢早期延續戰國的樣式(圖九、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而外圍紋飾越來越華麗,之後逐漸脫離由韘轉變來的形制,例如中間原本可以穿過手指的孔變小,甚至還有如同出廓璧,孔內有螭龍盤旋(圖十、西安西郊長安城西側出土)。還有背面有斜坡不見了,成為兩面孔的周圍都是平整的韘(圖十一、陝西華陰縣劉崎墓出土)。

西漢是韘形佩的巔峰,東漢時期出土數量較少,魏晉南北朝時期只在少數個別墓葬發現(圖十二、湖南安鄉縣西晉劉弘墓出土),可見韘形佩已被其他具有裝飾功能的玉佩取代。

玉韘在漢代消失不見,這和弩的出現有關。弩在戰國時期出現,秦代已成為軍隊常見的配備,弩的威力與射程都大於弓,韘之所以被重視,因為弩出現前,弓是最具威力的長程武器,弩出現使得弓的地位下降,拉弓的韘也不再受尊崇,所以不再用珍貴的玉料製韘形佩戴來彰顯身份地位。而從韘演變出的韘形佩也越變越華麗,形制上也逐漸失去韘的原意,成為一種不知所以然的玉飾,並慢慢由流行舞台退下而消失。

雖然弩成為軍事上長程武器的主力,弓淪為輔助武器,用以控弦的韘還是一直有使用,只是韘實用器的材質如骨、木、皮革都是易於腐爛,甚至不會被列為陪葬品,所以才未見出土。

北宋時期金石學興起,就有收藏與摹古風氣,從宋代開始出現仿漢韘形佩(圖十三、台北故宮舊藏)。只是已經不知道這種形狀的玉器是由韘轉變而來,當時稱為蟠螭佩。

明代成化年間萬貴妃的弟弟萬通(1439-1482)墓出土一件白玉韘,上面刻著「戒酒色」三字(圖十四、北京右安門外關廂出土);南京市中華門外江寧縣殷巷鄉陳墟村將軍山南麓沐睿(?-1609年)墓出土的一件玉韘(圖十五、南京沐睿墓出土),樣式和周代的韘接近,但沒有西周韘的舌狀斜坡那麼長,也沒有東周韘的側邊凸出柄狀部分。尤其萬通墓玉韘,外形圓潤與刻字意涵,顯然純粹賞玩性質。

西元1526年於中亞地區(現今的阿富汗、印度一帶)建立政權的蒙兀兒帝國,第五任皇帝沙賈汗(西元1592-1666,泰姬瑪哈陵建造者)的畫像(圖十六、繪製於1616-1617,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沙賈汗拇指戴著類似沐睿墓出土的韘,腰間還有繫繩掛著三件韘。蒙兀兒帝國是元蒙於中亞成立的察合台汗國後裔所建立。

蒙古人以弓馬得天下,弩雖然威力強,但不利於在馬背上使用,沒有弓的機動與便捷,因此弓在元代的軍事地位再度崛起,雖然未見出土元代玉韘,但明朝和蒙兀兒帝國都有韘,顯然是受蒙古人影響。至今現代傳統射箭法也還有用這種韘(扳指),戴在拇指上使用,用這種韘控弦的射箭方式就叫「蒙古射箭法」。

明黔國公沐睿是1609年因罪卒於獄內,並且隔了多年才下葬。稍久之前,被其子皇太極追奉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在1583年已開始以盔甲十三副、部眾數十人起兵逐步建立後金稱汗,當時滿人就以獸骨作為扳指,可見同時期滿人與明朝人射箭用扳指的樣式就已不同,清代扳指不是延續明朝玉韘而演變成的。

滿人的扳指是上下平直的筒形扳指(圖十七、台北故宮舊藏乾隆御製扳指),從扳指樣式的不同可以理解古人射箭控弦方式有細微的差異,所以清代的扳指應該是滿人特有的樣式。

明清時期有不少仿漢韘形佩,有些完全複製漢代樣式,有些紋飾華麗更勝漢代,顯然融入當下時代風格(圖十八、北京市海淀區黑舍里氏墓出土)。由於乾隆皇帝對玉器的喜歡,摹古玉器盛行,造辦處活計檔就有記載乾隆時期製作韘形佩,稱為「螭玦」、「雞心玦」,古玩市場則俗稱為「雞心佩」。

從歷代韘的形狀可以發現,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因為軍事訓練的統一性,制式裝備必須一致,因而形成當時的主流射箭方法,裝備也隨之不同,韘的形狀也不同。

了解韘、韘型佩、扳指的由來與演變,有助於傳世玉器鑑定(圖十九,台北故宮舊藏)。在真偽判斷上,對於不符合時代特徵的器物,就需謹慎小心。有些人會以「沒看過不代表不存在」來解讀一些型制特別的玉器,但型制的演變是有規律的,不排除有極少數特殊的存在,但極大多數不符型制規律的玉器都是有問題的!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38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即時

2024桃市府暑期營隊開放幼兒參與 公私協力推新課...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

全台首支四K全視角機場即時影像上線 張善政市長:看...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

台積電擴廠暫緩?盧秀燕:台中部分已完成並獲批准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積電擴廠傳出暫緩,說...

甲辰年岡山壽天宮媽祖聖誕祝壽大典 首度開放200名...

記者陸瓊娟/岡山報導 岡山壽天宮今年...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