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交付外貿協會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設置夜間燈光展現建築美感。(建設局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斥資八十九億元打造的台中國際會展中心歷經多年籌劃與施工,日前市府團隊完成交付由具備豐富營運經驗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接手辦理後續營運整備作業,預計今年底正式開館,打造中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旗艦會展平台。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市長盧秀燕秉持「最高標準、嚴格把關」原則推動公共工程,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如期於去年九月順利完工,並配合營運需求,首創導入第三方專業單位全面檢視十九類系統、七百五十一個項目、一千兩百三十處功能測試,進行維護與管理調整。今年七月十五日完成交付作業,後續營運將由擁有南港展覽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等豐富管理經驗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接手,依契約規劃辦理基本營運設備建置與補充工程等投資項目,透過民間資源挹注,共同打造中台灣最具吸引力的國際級會展環境。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為全台唯一緊鄰大面積綠地的會展場館,擁有最複雜的曲面屋頂結構,施工難度極高。工程成功經受丹娜絲颱風考驗,展現卓越品質與韌性。展場採用硬化地坪與完整佈展管溝,提升耐用與機能性,並導入分區節能系統,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與銅級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夜晚點燈後更閃耀七彩光芒,展現建築磅礡氣勢。未來場館可容納兩千三百六十個展覽攤位及兩千兩百席的大型國際會議廳,整合從製程、設計到展銷的完整產業鏈。

Read More

南投社大三人獲終身學習楷模

  南投縣社大水里分校手語教師廖瓊珠(前),用心指導學員學習手語,榮獲全國終身學習楷模獎優等。(圖片濁水溪社大水里分校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一四年教育部全國終身學習楷模選拔揭曉,南投縣在終身學習領域的耕耘成果,再次獲得全國肯定,計有濁水溪社區大學水里分校手語老師廖瓊珠、貓羅溪社大紙雕老師曾玲蘭及濁水溪社大學員蔡素緞三人獲獎。 廖瓊珠從事手語教育二十二年,成為水里社大分校手語入門課程的靈魂人物。自民國九十一年起,她陸續完成教育部手語師資訓練,通過多項手語認證。為陪伴聽障學生考照,甚至親自考取中餐丙級證照,只為能用手語即時翻譯評審意見。她也創新導入「口訣記憶法」、LINE視訊與手語歌舞等多元教學,讓學習更生活化,水里已有超過百位居民學會手語,她與兩位女兒更共同投入志工服務,將「手語傳愛」延續至國際。 曾玲蘭投身紙雕藝術多年,積極鑽研半立體紙雕技法與跨媒材融合,並結合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創作出富含鄉土故事的紙雕作品;同時設計系統化在地課程,讓學員不僅學習技藝,更能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培養自主創作與社區連結的能力。 濁水溪社大學員蔡素緞獲得學習者組優等獎項,縣府肯定三位楷模不僅是南投之光,更是全民學習的榜樣。 值得一提的是,社大水里分校辦學績優,連續兩年有老師獲得全國終身學習楷模教學者組優等殊榮,去年獲獎者是繽紛色鉛筆班老師黃美英。

Read More

盧秀燕開箱台中海洋館 8/21營運

全國唯一全開放、展示最豐富的海洋教育場域「台中海洋館」即將誕生,台中市長盧秀燕、議長張清照首度前往視察。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全國唯一全開放、展示最豐富的海洋教育場域「台中海洋館」即將誕生!歷經三任市長推動,經過十四年努力,台中海洋館將於八月二十一日正式對外營運,台中市長盧秀燕、議長張清照四日首度開箱視察,其中,對於全台首創室內濕地體驗區及全台首創開放式展示讚許有加。 盧秀燕指出,台中海洋館總經費高達十三億元,是全台最先進的海洋生物館,最大特色為全開放式設計,突破傳統封閉式觀賞模式,讓民眾能近距離欣賞海洋生物,並展現對遊客公德心的高度信任。館內設有互動體驗區,包括以高美濕地為概念的涉水區,讓民眾可一邊涉水觀察生物、一邊欣賞台中港與濕地美景。 另設有水生生物收容中心,鼓勵民眾不棄養、不放生,以維護生態平衡;同時,復育繁殖區也全面開放,強化環境教育功能。 「黑潮之海」及「海洋學園」展區,館內設置劇院等級的沉浸式投影與大型大洋缸,展示鯊魚、魟魚等太平洋海洋生物,相當吸引人。(記者陳金龍攝) 張清照表示,此館不僅是台中港區的新亮點,也將成為市民親子共遊、學習海洋知識的重要場所,期盼未來透過與周邊高美濕地、梧棲觀光漁港等景點的串聯,進一步提升台中整體觀光能量。 盧秀燕視察行程自三樓「台中河川」展區出發,展示大甲溪流域生態, 強調在推廣海洋教育之餘,也不忘生態保育與在地連結。接著前往四樓的濕地展區,實地體驗「全台首創室內濕地體驗區」與最大長方形花園鰻展示缸,盧秀燕對館方結合教育、景觀與互動體驗的巧思大加肯定。 台中市長盧秀燕、議長張清照參觀黑潮之海展缸,展示鯊魚、魟魚等太平洋海洋生物,相當吸引人。(記者陳金龍攝) 隨後,盧秀燕來到二樓企鵝展示區,此為台中海洋館最受矚目的特色展區。不僅為「全台首創開放式展示」,突破傳統隔離方式,體驗與企鵝近距離共處的震撼感受。最後來到一樓「黑潮之海」及「海洋學園」展區,館內設置劇院等級的沉浸式投影與大型大洋缸,展示鯊魚、魟魚等太平洋海洋生物,相當吸引人。

Read More

豪雨致災 高雄山區重建需10億

  高雄市長陳其邁主持市政會議強調加速災後復原。 (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高雄山區連日降超大豪雨,市長陳其邁五日主持市政會議要求加速災後復原,工務團隊與公路總局合作全力協助道路搶修,水利、交通、環保、衛生等相關局處動員,全力協助民眾恢復正常生活。 關於災區重建經費,陳其邁表示,經費分成兩部分,一個屬於道路、橋梁等搶修工程與重建工程,由中央的公路局負責,並以通往那瑪夏的民生大橋為例指出總經費大約四億、預計一一六年動工。另針對通往桃源區的台二十線三座橋梁受損情形不一,也希望提早處理;另一部分為高雄市所管轄的道路、野溪等河川相關整治、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區的水保相關工作,大約為十億預算。 陳其邁表示,這次雨勢主要下在山區,加強災害搶修與重建;沿海地區因滯洪池、水閘門、抽水站發揮效果,此次無災情傳出,強調會持續在不同的區域,加快治水相關工程施作。 陳其邁會中責請工務局落實路樹倒塌、人行道毀損、路面坑洞修復等,並請水利局檢查雨水下水道、抽水站、易淹水點;有關交通號誌損壞、標線相關設施請交通局務必盡速搶修,並叮囑施工期間設置明顯警示標誌,做好相關規劃措施。 針對大雨過後的環境與衛生,陳其邁叮囑環保局加強道路環境清潔、清淤、垃圾處理,並與衛生局配合加強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及必要消毒,防範登革熱及屈公病防治。 高雄市工務局加強雨後道路坑洞修補。(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連日豪雨過後造成山區道路受阻及部分老化路面損壞,高雄市工務局加速道路搶通及修鋪,以維持行車順暢與安全。 工務局表示,豪雨期間除道工處巡查搶修人員外,並動員轄下各機關人力投入主次要道路搶通,目前已出動機具二百二十輛,人力二百四十人;另部分老化路面損壞巡查,一旦發現坑洞立即進行填補,道工處每日動員十六組工班,務必使路面破損修補完成;待天氣狀況許可後將進行部分車道整體改善。  

Read More

雲林坪頂村聯外道路塌陷 縣府緊急搶修

  連日強降豪雨致林內鄉坪頂村聯外道路塌陷,縣長張麗善率團隊現勘,並指示立即搶險搶通。 (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受西南氣流所夾帶連日強降豪雨,不僅造成部分鄉鎮家戶淹水,更導致林內鄉坪頂村唯一聯外道路雲六十一鄉道零點六公里處路面嚴重下陷,縣長張麗善率交工局、水利處等現勘,指示立即機具進入搶險,以最快速度恢復村民正常生活。 林內鄉長劉姿言說,連日強降豪雨三日傍晚雲六十一線就已出現約二十公分裂縫,四日早上發現加劇且路面明顯崩塌,希望縣府等相關單位協助優先緊急搶通,讓人民可以安全出入,更希望中央不要再礙於生態保育,不准道路修復,無視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連日強降豪雨致林內鄉坪頂村聯外道路塌陷,縣長張麗善率團隊現勘,並指示立即搶險搶通恢復村民正常生活。(記者陳正芬攝) 張麗善說,林內鄉市區通往坪頂的雲六十一鄉道路基土石流失崩塌、路面龜裂,縣府彙整地方意見後會進行整體考量,除搶險搶通修護包括後續水土保持,也希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秉持著先保護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第一要件,兼顧自然生態保育的訴求下,配合縣府及地方重建村民的家園。 交工局長汪令堯補充,現勘後立即進行搶險半車道,讓機車、小型車可以通行,兩天內完成,接著一週內完成打鋼板樁搶通作業,以保護路基,防止地層持續滑動,並拓寬五至六米。另復建工程,包括上下邊坡鞏固,甚至水路的變更及箱涵的建置,則提報災後復建計畫進行。 立委劉建國也邀集土保局南投分署等單位現勘;立委張嘉郡呼籲行政院及農業部立即啟動天然災害救助,並將災情納入「丹納絲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適用範圍。  

Read More

嘉義+1點登文博會 展文創實力

  嘉義市推動在地文創產業升級,參與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政府「小城市、大創新」,積極推動在地文創產業升級,已連續第五年參與「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黃敏惠市長指出,嘉義市今年迎來建城321年、320+1,作為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不斷推動創新與突破,開創屬於嘉義市的文化新頁。 文化局謝育哲局長提到,今年首度嘗試將文創品牌參展轉化為「產業鏈結×策展內容×生活風格」三軸融合的品牌實驗現場。透過線上線下的串聯,文化不僅是「被看見」,更能「被使用」、「被購買」、「被喜歡」,成為日常生活中自然流動的一部分。嘉義市的文化力量,來自每一點持續的投入與創新。「+1點」,不喧嘩,卻堅定,正一步步帶領這座城市,在文化與創意的道路上穩健前行。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以「從地方出發,為城市加一點」為核心,推出四大主題子區,包含「生根+1—地方創生啟動」、「風土+1—在地風味流轉」、「眾生+1—常民文化共鳴」、「再製+1—工藝再出發與創意」等,集結十六組優質地方品牌共同參與,創下歷年最多紀錄。從策展概念、展品選品到空間語彙與敘事鋪陳等,都充分展現嘉義市在地「生活風格」。

Read More

提升托育服務品質 雲林推2新措施

  雲林托育媒合一點通Line@平台及補助計畫上路,打造生養友善環境。(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育兒找幫手 縣府好幫手」,縣長張麗善五日宣布期透過「雲林托育媒合一點通Line@媒合平台」及「獎勵擔任居家托育人員補助計畫」兩項全新托育協助措施,鼓勵更多人投入居家托育員行列並使家長能快速找尋合適居家托育員,也祭出補助新投入居家托育員最高十萬元,打造友善育兒環境提升托育服務品質。 張縣長指出,為讓家長順暢找尋合適居家托育人員,建置「雲林托育媒合一點通Line@媒合平台」系統找尋托育人員,再由居家托育服務中心進行把關,讓家長能放心將小孩送托。 雲林托育媒合一點通Line@平台及補助計畫上路,打造生養友善環境。(記者陳正芬攝) 張麗善表示,為鼓勵更多人投入居家托育人員行列,祭出「獎勵擔任居家托育人員補助計畫」,補助每名新投入之居家托育人員最高十萬元獎勵金,打造優質生養環境,期更多年輕人勇於生小孩,在周全環境中一起來守護孩子。

Read More

農村領航獎 雲林3人獲殊榮

第四屆農村領航獎名單出爐,雲林三位獲獎勇奪全國之冠,右二華南社區理事長劉清極、右三羅厝社區執行長廖婉婷、右四北溪社區理事長江丙辛。(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辦理「第四屆農村領航獎選拔表揚計畫」,雲林縣有三位社區代表脫穎而出,古坑鄉華南社區理事長劉清極、虎尾鎮北溪社區理事長江炳辛分別榮獲「農村領航獎」,崙背鄉羅厝社區執行長廖婉婷榮獲「農村推廣大使」,為雲林縣爭光。 農村領航獎選拔於今年三月啟動,經書審與決選簡報等多重關卡,從全台七十名參賽者中選出十位「農村領航獎」及十位「農村推廣大使」。 劉清極理事長領軍的古坑鄉華南社區,多年來深耕農村再生,建構共學共創社區場域,持續推動在地慶典、友善農作,並創立「學田泉」品牌,串聯山海平原資源,整合產業與文化積極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打造農村共好典範。 北溪社區理事長江炳辛,從零開始帶領社區發展剪紙藝術村與綠色飛魚,打造食農教育園區,聚焦玉米產業發展與環境教育推廣,實踐「生產、生態、生活」三生整合理念,並將經驗擴展至斗南、斗六等地,協助更多社區共同提升。 雲林縣在地人關懷協會執行長廖婉婷長年在崙背鄉羅厝社區深耕,積極投入兒少陪伴、長者照護與文化傳承,推動「詔安好伴屋」計畫,結合客語繪本、在地食農教育、長輩手路菜與兒童共創桌遊,促進世代對話,打造創新共融農村生活日常。 縣長張麗善說,農村再生需要在地社區通力合作,長期投入才能逐步推動,而此次競賽雲林縣有三位代表榮獲殊榮,是對縣府與各社區長年攜手推動農村再生的高度肯定,未來持續推動「三生策略」,與在地居民共同打造共融、宜居、永續的農村新未來。

Read More

新北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 拚明年完工

新北市長侯友宜五日前往永和區視察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工程。(記者蔡琇惠攝)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長侯友宜五日前往永和區視察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工程,他指出,這是繼新莊幸福立體停車場之後,新北市第二座與捷運車站連通的立體停車場,設有二百三十八格小型車停車位及六百九十二格機車停車位,力拚一一五年如期如質完工,提供市民優質便利的停車環境。 侯友宜表示,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工程總經費達十五點七億元,規劃興建地下三層,並設置連通道與捷運萬大中和線LG05站連接。自一一三年一月動工後,經過市府和施工團隊共同努力,已完成逾二點三萬立方公尺垃圾量清運的艱鉅任務,現正進行一樓牆版結構體施工,目前工程進度逾七十七%,預計明年六月完工。侯友宜也提到,停車場完工後,將為永平國小重新整建運動場及部分校舍,提供學生美觀舒適的校園環境。 新北市長侯友宜五日前往永和區視察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工程。(記者蔡琇惠攝) 侯友宜指出,為確保交通動線流暢並紓解停車空間需求,市府在規畫路網時,會納入地下停車場或公有停車場等停車空間配置,自一0八年至今,新北市總計新建一百一十一處停車場,提供一萬二千六百四十二個汽車停車位、八千八百九十六個機車停車位,完成數量全國最多。此外,新北市前瞻停車場核定二十八案,六年多來已完成三重商工地停下停車場等十九案,施工中包括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等七案,規劃設計中則有五華國小、長福停車場等二案,完成數量及效率領先全國。 交通局長鍾鳴時表示,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工程以人本交通作為校園整體規劃重點,包括整合停車場車道、校門口和捷運出入口,並加寬校外人行道和通學路徑,停車場更首創臨停接送區,讓家長在停車場內安全、安心地接送學童。

Read More

啟動泰雅文物考查 新北原民局訪維也納世博館 簽合作MOU

  由Matti Bunzl館長(左一)帶領考察團參觀維也納市博物館。 (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與在地知識、技藝復振息息相關,為了強化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與在地連結,新北市原民局考察團隊於七月下旬遠赴歐洲,繼首站拜會德國後,接著馬不停蹄前進奧地利維也納,參訪維也納市政府文化部門、維也納世界博物館及維也納市博物館,並成為國內第一個與維也納世界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博物館,未來雙邊將以知識共享、典藏品策展合作等四大面向,展開互助交流。 維也納世界博物館共計有近四百件台灣原住民族文物,本次在館方的協助下,考察團深入博物館庫房研究了十五件來自台灣的原住民族織品,當中尤以四件飾有貝珠的長、短衣與貝珠飾品最為珍稀。同行的人間國寶-泰雅族工藝師尤瑪·達陸指出,「貝珠工藝」為泰雅族的重要工藝,過去貝類素材多半透過與其他族群的交易獲得,考察團隊也發現維也納世界博物館的館藏貝珠頭飾,以藤編為底、貝珠直向排列裝飾,並以貝珠串作為兩側連接,展現了不同於烏來泰博館藏中使用麻線綁繩頭飾的技法。 為持續推動跨國文化保存、教育推廣與學術研究,維也納世界博物館並與新北市原民局簽署為期五年的合作備忘錄,並以四大合作方向為基礎展開後續交流,包括「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典藏品合作與策展支援」、「出版品與數位資源共享」及「共同舉辦學術與教育活動」。 新北市原民局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表示,適逢烏來泰博館開館二十週年,本次歐洲考察行程,新北市團隊帶回不少寶貴經驗與紀錄,作為未來推動泰博館專業發展、青年參與、文化教育與在地連結的重要資源,接下來,新北市原民局將持續進行多元策展與跨域合作的可能,與部落和社區居民共同編織屬於烏來的文化敘事,讓博物館成為文化保存與日常生活交會的空間,也是在地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場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