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南21場門票秒殺 再會吧北投 10月高雄加演一場

綠光劇團音樂劇「再會吧北投」PLUS人氣超高,北中南場次演出門票都迅速售罄,6日決定10月在高雄衛武營加演一場。 (衛武營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6日電 綠光劇團音樂劇「再會吧北投」PLUS人氣超高,北中南19場演出與2場加演門票都迅速售罄,今天決定10月在高雄衛武營加演一場,現已於售票系統啟售。 「再會吧北投」PLUS透過動人的音樂,描繪台灣的在地故事與舊時的生活況味,以民國50年代,北投溫泉酒家林立、情色文化興盛的時代氛圍,述說人們的情感牽動,與大時代下庶民力抗命運的奮鬥。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示,經與劇團協調後,綠光劇團決定於10月20日晚間加演一場,讓更多觀眾有機會進劇場感受「再會吧北投」PLUS的精彩魅力。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也指出,「再會吧北投」PLUS先前在台北、台中的演出場場爆滿,劇情笑中帶淚。9月和10月在台南文化中心及高雄衛武營的7場演出,也場場售罄,可見此劇的迷人魅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花咸感

文、圖/敖古仁 攝下這朵黃底豹紋,蝴蝶蘭的影像時,我的心中立即浮現孟克(Edvard Munch)那張名畫,「吶喊」的印象。 孟克的一生是死亡、疾病與瘋狂的交織。我不知道他想吶喊的是不是佛家所謂的,生老病死人生的苦;抑或,如同有些藝評家的觀點,他那無聲的尖叫來自跨進新世紀時的「存在」(being)焦慮? 接觸「存在主義」是在大學的年代,可能是趕流行吧,也或者,畢竟我屬「戰後嬰兒潮」的一個統計數字,又是外省第二代,所以雖然並未親歷戰亂或生離死別,但是血緣或是文化認同的焦慮總能誘發「我是誰」、「存在或不存在」的提問。就在依稀彷彿的尋覓中,我將視野投向新聞攝影,於是我看見了遠方,戰爭的實像,同時觀照了自身的處境。於是,戰爭成了我課餘之暇另一項關心的主題。 一路踟躕跌撞,來到了眾聲喧譁的廿一世紀,我想,眼前青春綻放的蝴蝶蘭如果也能吶喊,他的內容會是什麼?於是我找到了一個字,「咸」,或許可以用來表達他現時此刻的驚恐。 「咸」字,就像是漢字的活化石,自甲骨文一路以降,以至於現今通行的楷書,他的字形就像人性,幾乎不變,所以翻查各種古籍字典時很容易辨識出這個字。 就字義來說,金銅器上的「咸」字,已經廣泛借為副詞來使用,表示「全部」的意思,「皆也,悉也。」不過,如果由甲骨文的字形來看,「咸」字的上方刻寫成一件像似斧鉞一類的兵器,「戌」;左下方是個「口」字,或許是兵將齊口呼喊軍令的寓意;「戌」、「口」合體之後的「咸」字,學者會意成「殺戮」,趕盡殺絕的涵義,這才是「咸」字的本義。 甲骨文卜辭中的「咸」字也可用作人名,可能是成湯,或是巫咸。成湯是商朝的開國君王,滅夏,其生平已經進入信史,所以不算陌生;至於巫咸,則是傳說中謎樣的人物。傳說,巫咸可能是黃帝時的神巫,唐堯的巫醫,也可能是殷商祖乙時的賢臣。相傳,涿鹿大戰時黃帝曾請巫咸為他卜筮吉凶,又傳,巫咸「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易經中的卜筮法傳說即是由巫咸首創。 易經的「咸卦」是下經中的首卦,彖傳註解,「咸,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又,有時,如詩經或左傳的古籍中,「感」也可以相通「憾」字。因此如果依照「白痴測字」的法則,「咸」有心則「感」,再多心則生「憾」。 如果蝴蝶蘭有心,是不是也想蛻變,羽化成一隻輕盈的蝴蝶,可以自由飛翔?抑或,蝴蝶採食花蜜終於疲累了,也會想葉落歸根,定植成一朵美麗的,豹紋蝴蝶蘭?凡人,生老病死,七情六慾,真能無感,無懼,而無憾?更何況,戰爭還不時,或明或暗,或大或小,迫近中。 1946年,生死學大師庫柏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造訪波蘭的集中營,她在其中一個營房的牆壁上見到千百隻的蝴蝶,那是曾經關在這裡的兒童遺留下來,最令人不忍的,有開戰爭的手繪。後來的25年裡,經由治療與陪伴臨終病人的經驗中,庫柏勒羅斯表示,她才慢慢了解了那些蝴蝶的意義。蝴蝶,經歷蛻變,可以轉換生命的外貌與型式,她在集中營的壁畫中是希望的象徵;希望不再戰爭,生命還有成長、蛻變、與飛翔的可能。目前,國外有些安寧照顧(Hospice care)團體也都以蝴蝶做為機構的標誌。 現時,東西方咸起戰鼓聲,貿易大戰、孤立主義、或是極端主義等種種催生戰爭的病毒似乎正在擴散中。花咸感,感應到什麼呢?我想,那朵豹紋的蝴蝶蘭或許是正在吶喊:恐怖啊,恐怖;不只是宇宙萬物看似必然的成住壞空的歷程,也不只是生命必經的生老病死的經驗,更不僅僅是人生總難避免的無聊和虛無,還有想躲也躲不了的,戰爭的陰影。 上個世紀中,反越戰運動的「花童」送給戍衛五角大廈的武裝警察一朵花兒。花兒是反戰,和平的希望。希望,無處不在,不在遠方,就在每個人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希望,凡人至少都有一個選擇的機會。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張開雙臂

百年古老的石板路上每天上演著小城故事 文、攝影/李燕瓊 我醒在後山晨霧蒸騰、星月漸稀的清晨六點,附近教堂的整點鐘聲迴盪著… 店家不營業的星期天清晨市街靜悄悄,走在空無行人的石板路上,滿足地享受著難得的彷如獨擁整座城市的幸福時光;正往每天晨運我暱稱的「小西湖」走去,會先繞道市中心主街上的市政廳,再經過歌德筆下浮士德煉金爆炸、被取走靈魂的「獅子旅店」,和四百多年歷史的老酒廠,就來到最迷人的義大利冰淇淋店鋪,過了街尾的「歌德飯店」和百年老車站,群樹環繞的「小西湖」就在眼前了。 街道短短,風景卻曼妙無比,只有我時,就愛哼著張清芳的<我還年輕>小跑步著…。 經過市政廳旁,看到坐在唯一營業的飯店露天咖啡座的她,手擰紙巾小小抽泣著…桌上擺著咖啡,座旁一只登山大揹包,看似外來客,約莫60來歲,何事令她大清早這麼難過?我停下腳步,遠遠看著,她似乎暫時無法停止哭泣…… 我決定走向她…,我忘了德國人極重視的隱私,或凡事先徵詢的尊重(如要請「到府修繕」的工人喝飲料時,得先詢問:你接受我的請客嗎?這是我常做的雞婆事啊),我只想給她一個擁抱、和些微的撫慰,讓她知道,那一刻她並不孤單、有人陪著她。 因為看到了,所以,我想要做「讓我看到」後該做的事,that’s all.(我又雞婆了) 走近她身旁,我張開雙臂,輕輕地圈住她,她順勢把頭貼靠著我胸前,剛好我站著、她坐著的高度契合。她開始抽抽搭搭地說著一些話(啊!我聽不太懂啊),我只能假裝慈母般嗯嗯著,並輕拍著她因抽泣而微微顫動的肩背,直到她不哭了,並說了Dankeschon(謝謝),雙手握住我,我回應她Guten tag(美好的一天)。 在湖邊看到野鴨游過泛起的漣漪,突然想起曾經採訪過的舞蹈家羅曼菲的一段談話。 她說:「跳舞是我的最愛,我非常重視『身體打開了,心靈也打開』的感覺。在不停地旋跳中,找尋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跳舞,是一個一直把自我展開來的過程,進而慢慢地打開了我對很多事情的接納度,我的包容也越寬廣了。更重要的,我的心要像一朵花對觀眾開展開來一樣,我知道怎麼樣把自己給出去(給觀眾)。」 訪談當下,我看著低頭沉思,如靜待開放的花蕾般的羅曼菲,突然有想要抱抱她的衝動,她微笑頷首,我接收到她一股「清瘦卻強悍」的熱流。 (詩人楊牧在<問舞>詩中,妙喻羅曼菲的輕盈為一隻「驚醒在自己的翅膀上」的雀鳥) 為何突然連想到羅曼菲?或許那當下,天上的她正在旋轉著圈圈漣漪吧! 當天早餐時跟先生提起有點懊惱沒聽懂她的話,先生安慰我:至少妳聽了她說話。 是的,她一口氣說了不少話,想必要讓我了解她為何哭泣…… (他年若思想起曾被異鄉的小太陽照耀、溫暖過,她應該會心生暖意吧!) 第三天清晨,她坐在同位子上笑著跟我揮手,並大聲說Auf wiedersehen(再見)… 那天的晨光特別明亮,映照在石板路上,閃閃生輝…… (偶遇記之)

Read More

關懷藝人聯歡會 九旬常楓現身

華視6日舉行108年度關懷演藝人員中秋節聯歡餐會,文化部次長彭俊亨(前右2)、關懷演藝人員基金會董事長兼華視總經理莊豐嘉(2排右2)、台灣影人協會理事長周遊(中)等人出席。(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6日電 華視今天舉辦關懷演藝人員中秋節聯歡餐會,現場資深藝人齊聚一堂,久未露面的李炳輝也受邀演唱「流浪到淡水」。文化部次長彭俊亨到場表示,支持資深藝人,政府是永遠的後盾。 華視今天舉行108年度關懷演藝人員中秋節聯歡餐會,彭俊亨、關懷演藝人員基金會董事長兼華視總經理莊豐嘉、中華演藝總工會理事長陳桓浩、台灣影人協會理事長周遊、台灣演藝人協會理事長蕭潤禾都出席。 彭俊亨到現場後與在場資深演藝人員致意,也與身旁90多歲的資深演員常楓聊天。彭俊亨上台致詞時指出,很高興看到華視、中視、台視一直以來都相當關心資深藝人的活動,政府也支持這樣的活動,政府永遠都是大家的後盾。 現場演藝人員齊聚一堂,包括常楓、陳松勇等資深藝人都出席,還有許久沒有在公開場合表演的李炳輝,今天也登台演唱其經典歌曲「流浪到淡水」。 李炳輝會後受訪表示,感謝各界對他的關心,目前生活還可以,有表演機會他就會去。 陳桓浩也與現場資深藝人分享好消息,明年度籌備拍攝兩部電視電影的戲,分別是校園戲與悲傷的劇。 他強調,期盼中華演藝總工會,之後要去養老院等機構舉行愛心活動,邀請資深藝人們響應。

Read More

特效製片方初妍樂當無名英雄

漫威影業的華裔特效協調製片方初妍(左)參與「蜘蛛人:返校日」製作。圖為她與已故漫威之父史丹李(右)合影。(方初妍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洛杉磯5日專電 「一般人可能以為,電影特效像是按一個按鈕就做出來,實際上它是數千人合作成果。」漫威影業的華裔特效協調製片方初妍,分享這一行的幕後故事。 方初妍的職稱是視覺特效協調製片,特效的終極目標就是騙過觀眾的肉眼,讓動畫的效果就像是現場拍攝一樣。 在「蜘蛛人」這部片裡,就有300多個鏡頭是由方初妍經手下產生,「每個鏡頭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她從一個鏡頭還只是模型,直到它有質地、光線,經過模擬運算到最後輸出成品,過程中每天都要與特效總監在放映廳審閱。 方初妍說,把作品雕琢「完美到不能再完美」就是漫威團隊的精神。相較於其他大型片廠,漫威相對而言像是「製片人中心制」的製作公司,主要決策來源都是幾個核心高層,而職場文化也不像大公司,而是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Read More

桃園地景藝術節開展

  桃園地景藝術之一的作品〈桃樂園〉,色澤鮮艷,飄浮水中帶動歡樂氣氛。(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中興/桃園報導 今年輕桃園地景藝術節五個展區分別是大湳森林公園、西陂陂塘、溪濱公園、中大公園,桃園兒童美術館等五處地點,每處展區各有特色,今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昨天在桃園市八德區五個展區正式開展,三十四件藝術品,一場國際論壇、四場藝術家座談,四十場光雕展演、一百五十五場的藝術表演,都會在十七天的展期中進行。 桃園地景藝術節五個展區分別是大湳森林公園、西陂陂塘、溪濱公園、中大公園,桃園兒童美術館等五處地點,每處展區各有特色,例如,新加坡藝術家陳偉立,在西陂陂塘設置了《歡聲笑語》的裝置藝術,一系列的漂浮雲,盤旋在湖面上空,在固定時刻噴出大量的雨水,展現了循環再生的大自然景象。 在兒童美術館展出的《日月奇遇記》,是澳洲藝術家坦雅.舒爾姿的作品,他運用亮粉、砂糖、串珠、水晶等媒材,捏塑成色澤鮮艷的作品,成堆疊起的場景,有如童話世界。 另外,主辦單位在廣豐廣場邀請「移動故事屋」劇團,將童話故事結合數位科技,演出「如假似真」的環形動畫劇場;演員在雲霧、震動的地板上,演出立體動畫劇場,讓參與的觀眾有特別的感受。

Read More

鄭秀文現身小港機場 甩婚姻陰霾!死忠粉絲翹班接機 Sammi笑臉迎人

香港天后鄭秀文現身小港國際機場,呈現親切笑容。(記者王正平攝) 香港天后鄭秀文現身小港國際機場,呈現親切笑容。(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香港天后鄭秀文五日現身高雄小港國際機場,她戴著大眶太陽眼鏡,一身裝扮充滿潮味,雖然低調,但仍有粉絲聞風到場接機,鄭秀文則親切面對,並未引起騷動。 鄭秀文先前爆出老公許志安出軌偷吃女藝人,其後夫妻修補感情,攜手去歐洲度假,昨天上午現身小港機場時,仍有二名死忠粉絲不惜翹班前來接機,還要求媒體不要拍她們,鄭秀文則是笑臉迎人,態度十分親切。 鄭秀文臉上笑容綻開,似乎已甩開婚姻陰霾,這次來台也將出席時尚活動。

Read More

哈林攜手老蕭 大鬧衛武營

由「哈林」庾澄慶領軍,蕭敬騰等領銜主演,全新奇幻音樂喜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昨日在高雄衛武營歌劇院盛大登場,兩人在舞台上飆戲也飆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孫悟空」哈林攜手「火孩兒」老蕭大鬧衛武營,特邀盛竹如神秘獻聲,以高達3千萬的製作費,打造台灣全新規格的音樂喜劇演出 由「哈林」庾澄慶領軍、陳鎮川任製作總監,「老蕭」蕭敬騰、馬念先、旺福姚小民、Erika劉艾立同台領銜主演,全新奇幻音樂喜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從昨(5)日至週日(8日),於高雄衛武營歌劇院盛大登場,將以21首搖滾、金屬、嘻哈、抒情等不同曲風的歌曲,結合無厘頭、搞笑的戲劇內容,帶來一連6場演唱會規格的音樂喜劇演出。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描述孫悟空一行人完成西天取經任務,熱愛唱歌的玉帝(吳世偉飾演)及觀世音(呂曼茵飾演)翻建「天堂大歌廳」,讓西遊取經團隊有其他新事業經營。 驍勇善戰的孫悟空(庾澄慶飾演)一舉成為歌廳的招牌駐唱歌手,在經過百年沒有強勁對手出現的無聊生活,無意得知一群「魔二代」新勢力的崛起,也激起他熱愛冒險挑戰的精神,不顧玉帝的阻擋,隻身挑戰由「火孩兒」(蕭敬騰飾演)所率領的小魔頭們。 挑梁演出孫悟空的哈林,也是劇本發想兼創意及音樂總監,哈林表示,除了是自己對《西遊記》情有獨鍾,更因為唐僧師徒四人,個別都給出他對於不同音樂類型的聯想,決定「寫一個全新的原創故事」,透過故事中孫悟空「神一代」與火孩兒「魔二代」傳達的是關於「世代」的問題。 在最後總彩排,老蕭也坦承,每一天都還在拿捏「火孩兒」的情緒,「現在都還在想怎麼樣處理這個角色是最好的」,哈林也表示,每一次跟老蕭排練,都會發現他新加了一點東西,有時候在舞台上撇眼一看,會發現「不只是老蕭很搶戲,馬念先、小民跟Erika各個都搶!」 此外,《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更特別邀請盛竹如「獻聲」,演出劇中神秘角色,絕對能為觀眾帶來滿滿驚喜!

Read More

國樂團上菜!寶島辦桌搬上舞台

  台灣國樂團特地舉辦「寶島辦桌」劇場音樂會,鍋碗瓢盆齊上場,搭配吹管等傳統樂器,生動呈現總舖師的辦桌技藝。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推動台灣美食文化,台灣國樂團特地舉辦「寶島辦桌」劇場音樂會,靈活運用鍋碗瓢盆等餐具,搭配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各種傳統樂器,生動陳現總舖師、廚師、水腳們的辦桌技藝,並結合張孟逸、江亭瑩等知名歌仔戲演員,刻劃個性木訥的總舖師嫁女兒的不捨心情,以及滿溢的親情父愛與深刻的溫馨祝福。 台灣國樂團長劉麗貞表示,辦桌為台灣傳統飲食文化,除佳餚菜名及出菜順序的鋪陳講究,最重要的是在辦桌過程中,街坊鄰居及親朋好友一起當『水腳』,齊力合作幫忙辦桌流露濃厚人情味,在辦桌過程中凝聚彼此情感、緊扣人際互動關係。 台灣國樂團以此發想,將辦桌文化搬上舞台,不僅貼近觀眾感受,10月份也將以這套節目,應邀至美國底特律進行國際交流,讓台灣文化躍上國際舞台。 團員起初練習時是排斥的,但經過磨合與嘗試,大家越來越樂在其中,最早的演出版本只有吹管與打擊聲部,後又加入拉弦與彈撥聲部,樂隊編制更齊備,聲響更為豐富,大家在舞台上盡情揮灑,酣暢淋漓。 九月六、七日一連兩天,「寶島辦桌」劇場音樂會將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登台演出,購票可至兩廳院售票系統。

Read More

<中華副刊>貓的日常

史坦林的貓畫,描寫女兒餵貓飯的情況。 (這張畫複刻在麻織品上) 文、圖/心岱 十九世紀的巴黎,曾經有一隻黑貓大大影響著當時藝文界的思潮與風尚;牠沒有名字,是酒館主人收養的店貓,據說主人非常崇拜寫「黑貓」小說的愛倫坡,便以「黑貓」為酒館命名(1881年)。此後,店名與店貓果然匯聚了當時巴黎的各方才俊,有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出版家等等,像雨果、左拉這些大師也都慕名前來。生意興隆的小酒館為了拓展空間,搬到蒙馬特繼續經營,並在內部裝潢以黑貓圖騰營造氛圍,這裡儼然成為巴黎的另類「沙龍」,名士們不僅在這裡高談闊論,還有彈奏、演唱、朗誦、展覽等節目的安排,除了表現藝術家自由自在的不羈外,還造就了一種「黑貓精神」的思想傳播,這股流行直到1898年隨著酒館熄燈才逐漸消散,而其中法國畫家史坦林在1895年的「黑貓在巡視」畫作,掀起了最高潮,史坦林個人也因為這張不朽的貓畫,在畫壇上大鳴大放。 史坦林(Steinlen 1859~1923)早期從事雜誌的插畫工作,他的畫風多以反映社會現實為主,就是畫貓,他也以巴黎街頭巷尾的家貓為原型,貓是他畫作的核心主題,他畫黑白貓、三花、橘貓、虎斑,全都是一般所謂的土貓(米克斯),貴族家裡眷養的血統貓從未在他的畫中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普遍對貓還殘存著敵意,貓的生態與知識尚未普及大眾,這個時期史坦林的作品卻讓人們大開眼界,即使畫家只是描繪貓的形影、姿態,就已經奠定了貓得以不朽的元素。 史坦林最受到大眾心儀的畫作,是他畫女兒與貓群互動的畫面,女兒喝牛奶時,三貓面露無辜的端坐腳邊討分享,女兒餵貓飯時刻,群貓爭先恐後的頑爾情況。 史坦林初期的貓畫,具有寫實主義的特徵,之後,隨著他受到日本版畫取景技法的影響,他的畫作用色大膽,著重人物穿著與家具之襯托,表現了當代庶民的生活情況,至於畫中的貓,史坦林並沒有將牠們美化,畫家認為貓是天使與魔鬼的綜合體,秉持著他以繪畫反映社會現實的使命,他長時間觀察街巷的浪貓生活,在簡約線條勾勒出貓的神情、體態、毛色……有溫柔怡人、有高傲不羈、有好鬥逞強、有漫不經心、有性情中人……,每一隻貓都顯現獨特個性,非常的真實。 史坦林的貓畫不僅流傳世代,當時年輕的布拉克(1882~1963)與畢卡索(1881~1973)還深受它的影響呢。如今,史坦林的貓被複刻在全世界,從卡片、月曆、海報、書籍等印刷品到實用的生活雜貨,這種貓日常的風格畫,走出美術館,歷經百多年,即使是科技現代,在他的畫裡,我們可以想像的還有很多呢。 關於貓的日常,還有少為人知的一例:距今一個世紀之前,1891年「英國倫敦畫報」的第128頁刊出了一張16 開全版彩色版畫(如附圖),畫面上描繪四隻貓與一隻狗正在嬉戲,不但打翻客廳的燈座,並將女主人針線盒裡的鈕扣、珠串、線捲、老花眼鏡等等全灑到地上,當做玩具。牠們不亦樂乎、悠然自得的神情,反映了平常受到嬌寵與疼愛的程度。 貓,就是有可以放肆、瘋狂特權,因為,人類愛貓的情懷悠遠長遠。這張版畫是由英國Beecham’s Pills藥廠提供,可謂為「形象廣告」的先驅;畫面的地板上,散著幾粒藥丸與印有藥廠名字的鐵盒子,應該是刻意置入的安排吧,這家藥廠創立於19世紀(1842年),生產一種以「蘆薈、薑、肥皂」為成分的腸胃瀉藥,其藥效一直為人所稱讚,更有詩人作詩為它代言,這張版畫必然就是藝術家的傑作,不用人做宣傳,反倒以遊戲的貓狗襯托出溫馨家庭,以貓的日常洋溢和諧、愉悅氛圍。該雜誌為鼓勵審美欣賞,還在版畫下註明「適合裝框佈置」。毫無廣告嫌疑且用心良苦的體貼,真是令人覺得無限歡喜,該藥廠於1998年已停產,但留下的這張版畫卻永遠傳為美談。 在百年前,貓就是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庭良伴,愛貓風氣從此未曾衰退,只要以貓為主角的畫片,是當時英國社會最熱門搶手的收藏品。 英國藥廠印製的貓日常海報 三十多年前,我採訪世界海圖收藏家葉忠訓先生,他知道我是愛貓族,立刻以這張版畫印製的海報相贈,雖然是印刷品,但畢竟是老古董,我非常的珍愛,卻不料在一次展出的運送過程中不見了。至今,想起這歷經128年出土的百歲貓,心情沈重;在收藏貓逸品的大半生,身邊擁有千百個愛物,每一件都是我生命的延伸、生活的拼圖,幾次的展出與搬遷,都難免有疏漏、遺失的發生,但這也彷彿對我告示著人生的「斷捨離」,若我能以書寫呈現世人依照貓形貌創作的美學,記錄貓這神祕生物留給人間的啟示,也就無憾於得失了。 史坦林的複刻貓畫,由於版權年限的解除,市場上很容易看到,但英國這張海報實屬珍貴,好在我有留下了影像,還能提供給讀者欣賞;這些年,因緣際會得以專心整理收藏品,並一一回味與它們相遇的故事,是功課,也是遊戲,是我與貓的凝視,也是我與時空的對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