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出席海峽論壇 國黨今晚決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原派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率代表團出席海峽論壇,但因央視主播「求和說」產生變數,江啟臣等人十三日與王金平密談半小時,對於是否出席與會,王金平表示,黨中央十四日晚上會做出最後決定。  海峽論壇訂九月十九日在大陸福建省廈門市舉行,國民黨原已指派由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擔任國民黨代表團團長,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擔任副團長,赴陸參加論壇,不過,此行竟遭中共官媒央視解讀是「求和」,引起國民黨基層反彈,使赴陸計畫生變。  據了解,江啟臣不滿「求和」說,要求陸方道歉,強調「國民黨不會為了參加而參加」也指示李乾龍勸阻王金平不要參加,但據傳王金平仍有意前往,因此,也有李乾龍取消出席,淡化黨色彩的說法。  因此,江啟臣與李乾龍在十三日下午三點半與王金平密談,僅半小時就散會。王金平對於面談內容不願多談,僅表示,國民黨中央十四日晚上會做出最後的決定。據悉,國民黨中央仍在等陸方是否會有進一步書面道歉,若等不到,才會做進一步決定。

Read More

嘉縣立委將推修法 明定零檢出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國民黨本週末在全台二十二縣市同步舉辦反瘦肉精美豬第一階段連署。嘉義縣雖是綠營執政,不過國民黨主動出擊,號召全民共同守護健康,全民站出來拒絕瘦肉精美豬,參與連署,展現人民意志。  十三日上午在朴子區黨部受理連署,前往參與連署民眾踴躍。國民黨嘉義縣黨部主委蔡明顯表示,第一階段目標連署書數量應可順利達成,第二階段全國則需三十萬份連署書,屆時希望全民都能站出來參與連署,捍衛食安與自己的健康。未來將視情況配合立院黨團規劃的大規模上街頭活動,也會配合議會黨團,讓反萊豬連署遍地開花。  立委翁重鈞強調,根本解決的方式,是再回到立法院,在廣大民意支持下修法,只要法律明定禁用萊劑且零檢出,無論是總統還是行政命令即刻失效,國人就不用害怕含萊劑的美豬大舉入台。

Read More

反萊豬食安公投 江啟臣高人氣 主場連署熱烈

國民黨主席暨立委江啟臣回到豐原主場,展現超高人氣,連署民眾熱烈。(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蔡政府開放瘦肉精豬肉進口,中國國民黨呼籲全民站出來支持食安公投參與連署,拒絕瘦肉精豬肉進口。國民黨主席暨立委江啟臣十三日回到豐原主場,展現超高人氣,連署民眾熱烈。  江啟臣說,不到兩天,全台連署已經破萬,民眾對蔡政府宣示的未來瘦肉精豬肉的管理毫無信心。政府粗暴開放瘦肉精豬肉進口,相關準備工作、配套措施皆未完善,平常吃的早餐炒麵、豬血湯的碎肉、大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怎麼能讓民眾吃得安心。  昨天江啟臣前往豐原區第一市場橫尾街福德祠連署點,號召民眾參與連署,台中市長盧秀燕到場力挺。  江啟臣表示,國人豬肉食用量大,豬肉類的加工食品多,且國人愛吃內臟,令人憂心開放美豬導致國人攝入萊克多巴胺的負面影響與傷害。國民黨必須站出來,告訴執政黨民意之所向,千萬不要恣意妄為。  盧秀燕指出,台中市制定「台中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已三年,規定豬肉及相關產製品的萊劑等一律「零檢出」,市府貫徹實施,不只是校園,台中市境內皆禁止販賣、食用,製作有瘦肉精的豬肉,最嚴格標準把關食安。  江啟臣服務處表示,現場準備兩千份連署書,除了現場填寫的,有不少人是要帶回去給家人填寫,不到中午就被索取一空。

Read More

圓山飯店龍膽石斑 枋寮來的

圓山飯店圓苑餐廳主廚王泉益專程前往屏東縣枋寮鄉找尋最新鮮美味的龍膽石斑,將原汁原味端上場。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最頂級的Omega 3及DHA佳餚,就在圓山大飯店龍膽石斑美食節,即起至九月底,提供最新鮮Q彈的屏東枋寮海味料理,滿足挑剔的味蕾。  圓山大飯店董事長林育生表示,圓山大飯店為協助推動台灣觀光產業發展,每年固定舉辦國外及台灣在地美食節。特與屏東縣枋寮鄉合作,推廣台灣養殖漁業好食材,舉辦台灣在地美食節。飯店宣傳在地好吃、好玩的美食觀光文化,希望藉此讓賓客更了解枋寮鄉民對於養殖漁業的貢獻與努力。  龍膽石斑擁有Omega 3、DHA及EPA等豐富營養且魚皮富含膠原蛋白,肉質細膩鮮甜,圓山大飯店金龍、圓苑兩餐廳即日至九月三十日推出最頂級的海味「龍膽石斑美食節」活動,讓賓客不用舟車勞頓到屏東縣枋寮鄉,在台北圓山就能大啖龍膽石斑魚的頂級美味。

Read More

東縣議會要求訂食安自制條例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反對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國民黨發起串連全國二十二個縣市同步公投連署,台東縣黨部也在中央市場進行第一階段連署;縣黨部主委、也是縣議會議長吳秀華及議員等十三日到現場簽署並呼籲,美豬進口關乎每個人的健康,請縣民踴躍站出來連署。  議長吳秀華指出,縣議會下個會期也會要求縣衛生局訂定食安自制條例,進入縣境內豬肉一律要零檢出瘦肉精,並增定罰則,處分不肖業者。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台海築高牆反讓台灣深陷國安危機

 ■李正修  民進黨被認為是最擅長議題操作的政黨,此評論當不為過,從其近幾個月來炒作「親美仇中」的大內宣手法,眾人即有所領悟。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陷入緊張對峙的當前態勢,蔡英文政府不思索如何謹慎化解兩岸歧見,反而想藉由美陸齟齬之際,在台灣讓仇共激情繼續延燒以拉抬民進黨執政聲勢,進而打擊主張兩岸應和平共處的在野黨。  果不其然,當國民黨日前正式宣布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將率團登陸,出席九月十九日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時,民進黨、泛綠媒體及綠營一四五0網軍即傾巢而出,輿論及網路充斥著一片謾罵抹紅、抨擊國民黨舔共賣台的叫囂聲音。還有民進黨立委以國民黨推遲與美國在台協會官員會面、卻急著向對岸輸誠為藉口,莫名指控國民黨走「親中反美」路線,執意偏離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這完全是莫須有的指控與汙衊!國民黨自始至終都是主張「親美、友日、和陸」的中庸路線,此時或許因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美豬進口爭議而與美方有些許歧見,但彼此攜手維護台海和平及穩定區域安全的共同信念是不會改變的。國民黨也從未為了推動兩岸和解,就放棄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台灣民主自由的堅定立場。  反倒是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的前倨後恭立場,才應該受到國人質疑與批判。該黨面對許多議題都有雙重標準,像是黨籍從政人員的貪腐私德問題、美牛美豬解禁爭議及公投法等,其變臉之快仿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從蔡英文以降的民進黨高官們,至今仍不敢動ECFA的態度,就可看出其投機嘴臉。  民進黨過去將馬英九政府全力推動的各項兩岸協議視為糖衣毒藥,現在卻希望對岸不要終止,死抱著ECFA不放;該黨籍人士過去往來兩岸絡繹不絕,連現任陸委會副主委都曾參加海峽論壇,現在卻指控國民黨出席可能違反國安五法等。眼見王金平即將成行,蔡政府又把調性放軟,一句「支持兩岸人民正常交流往來」就想轉身成溫和理性,其誰能信!  在美陸競爭越演越烈的當下,夾在中間的台灣本來就難以安然脫身。台灣固然需要美國為兩岸關係的後盾,卻也不能對台海現狀無動於衷,毫無主導兩岸對話之意。多位美國前官員或學者皆提出警示,切莫將台美友好關係視為理所當然,「美台友好無須建立在美陸衝突上,惡劣兩岸關係不見得造就穩定的美台關係」。  民進黨向來將兩岸及台美兩個雙邊關係視為不能並存的零和遊戲,讓台海形成一道難以打破的柏林圍牆,反而讓台灣深陷國安危機。美陸高層為了各自的政治理由而進行口水戰,但至少雙方仍維持低限度的工作接觸。反觀台海兩岸,官方對話機制不僅付之闕如,彼此還對另一方極度不信任,導致兩岸四年多來一直瀰漫著悲觀氣氛,甚至深怕會兵戎相見。  王金平此行可說是蔡英文上任後的兩岸破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難得契機。民進黨既然對台灣的民主自由極具信心,就應把國民黨當成願意為台灣利益共同努力的友好政黨,讓王金平能順利登陸成行,也讓今年的海峽論壇成為打破兩岸僵局的和平之旅。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副研究員,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中華嘉新頒發獎學金 籲強身愛地球

由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主辦、中華日報協辦的第六十一屆嘉新清寒獎學金暨第五十六屆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十三日頒獎,總獎助金額達新台幣四百七十三萬五千元。(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第六十一屆嘉新清寒獎學金」暨「第五十六屆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十三日舉辦聯合頒獎典禮,總獎助金新台幣四百七十三萬五千元,共嘉惠三百五十二位學生,主辦單位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與協辦單位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特勉勵同學強健體魄愛地球,勇於追求人生目標。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左)與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在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頒獎典禮,聯手勉勵得獎同學要強健體魄兼愛地球,勇於追求人生目標。 (記者戴淑芳攝) 嘉新清寒獎學金由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張敏鈺從一九六0年創立,至今已逾一甲子,每年透過家訪深入關懷並更加了解這些家庭的需求,希望能夠幫助及鼓勵更多家境清寒、身障學子勤奮向學、實現夢想。基金會頒助的獎學金,鼓勵的意義遠大於給予的意義,期望能減輕這些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安心就學。補助大學與高中職清寒及身心障礙學子,本屆總計獲獎人數為二百六十一位優秀學生、核發金額為三百五十九萬元。 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自一九六五年由中華日報前董事長楚崧秋提議設立,「亞洲羚羊」紀政就是第一屆特別獎得主,本屆計有國小、國中、高中、大專、體育專業、教練獎及特別獎共七個組別共九十一人脫穎而出,總計核發金額為一百一十四萬五千元。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下,很幸運在台灣還能齊聚一堂舉辦頒獎,他認為,一生中「有事做、做喜歡做的事且符合夢想」是最幸運的事,正如海倫凱勒所言:「面對陽光就看不到陰影」,鼓勵同學要如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僭主科西莫麥第奇的話:「愚者為自己而活,智者為目的而活」勇於去追求目標,創造精彩人生。  話鋒一轉,張安平也憂心地球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生存危機,他指出,單是使用手機兩分鐘,一年就要排碳六十公斤,但一棵樹一年也不過才固碳十五公斤,提醒同學要有環保意識及宇宙觀,共同愛護地球。  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也呼應張安平的宇宙觀,期勉同學兼顧人生的價值與地球人的責任,發揮貫穿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中道思想,透過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悲天憫人的胸懷,以及智慧哲理,以國家為己任,在優質的競爭下真誠合作,讓國家、社會、地球都能更美好。  此外,頒獎典禮上,張安平也特別感謝財務長張小平過去數十年秉持著創辦人張敏鈺先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無怨無悔為基金會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基金會財務長的責任也將傳承交付給下一代家族成員。

Read More

捍衛台灣豬 張麗善籲支持公投

 記者劉春生、陳虹伶/雲林報導  中國國民黨雲林縣黨部日前與全國各縣市共同宣示,並發起全民食安公投第一階段連署,國民黨雲林縣黨部主委許宇甄、縣長張麗善共同號召民眾,在虎威古郡前廣場召開記者會,呼籲雲林縣民站出來支持食安公投,積極參與連署,展現人民的意志,拒絕瘦肉精豬肉進口。  雲林縣日前在古坑鄉綠色隧道進行聯署活動,許多人大聲指責民進黨不顧國人健康,最近連口罩管理都出包,而邊境檢查人力才不到一百人,每年抽驗率亦不到百分之五,說「要全面嚴格把關」簡直是鬼話連篇。  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是養豬業大縣,蔡政府事先未和產業界溝通下就要進口瘦肉精美豬,對產業鏈的衝擊相當大。  副縣長謝淑亞說,雲林養豬頭數最多,為確保國人健康及養豬產業,縣府堅持零檢出,透過連署讓中央了解民意。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台灣攀樹賽 首度移師南大附中

第五屆台灣攀樹公開賽首度南移南大附中進行,參賽學員競爭十分激烈。(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大學附中校地廣闊、林木扶疏,擁有實習農場,教學區內數棵高度適中的雨豆樹,是進行攀樹比賽的最佳場地。讓以往多在北部地區舉辦的台灣攀樹公開賽,今年首度南移在南大附中進行,也讓參賽者在比賽之餘能品嘗台南府城美食。  二0二0年第五屆台灣攀樹公開賽選擇在台南舉行,主要是因台南身為古都,不光有數量眾多的優美老樹,還有許多的小吃美食,因此,主辦單位台灣攀樹人協會決定在這個充滿老樹、美食、人情味的都市辦一場充滿歡樂的攀樹比賽及體驗。  台灣攀樹公開賽共計規劃三天賽程,分比賽、環境教育兩大類。其中環境教育除攀樹體驗、木屑香包製作,還有樹木的生理結構說明,例如亂砍樹、木頭腐朽的養護作業,及一些關於木頭種子、木頭藝術的展示裝置等。  攀樹比賽首重風險控管,因此對參賽學員比賽用到的每一個裝備都進行檢查,適用的留下來用,不適用的就先封存,直到比賽完成才還給學員。  競賽共分成五大比賽項目,包括樹木攀爬、空中拯救、豆袋投擲、工作攀爬,以及上升項目,進行五個項目的分站預賽,評選出各項積分最高的賽員。這五項累積分數最高者則晉級大師賽,過程競爭十分激烈。  大師賽則是上述五個項目的綜合運用,利用一棵或兩棵樹創造出大範圍的工作環境,然後讓這些頂尖的菁英賽學員們去設計他們的工作內容,再完成挑戰任務。過程速度越快、做得越精準,且按照完成項目得分標準最高的人為冠軍得主。  在國際上使用ITCC賽例辦理攀樹比賽已有四十餘年歷史,在台灣也邁入第五年,攀樹人協會持續辦理攀樹比賽主因是攀樹比賽有多項重要功能,藉由技術交流提供相關技術人員交流的平台,進行推廣樹木養護相關知識與作業技術資訊,並推動樹保相關政策,及促進政府樹木養護相關法規的進程。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USR團隊綠色宣導 向下扎根

崑大電機系老師張慎周(右二)帶領團隊,與崑小校長王文玲(左二)商討開學後辦理綠色教育活動。(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工程學院USR團隊暑假不打烊,前往永康區周邊各國小進行綠色教育宣導,其中崑山國小認同團隊的努力貢獻,雙方並商討辦理綠色教育活動相關事宜,期能在開學後共同合作,讓綠色教育向下扎根。  崑大工學院執行教育部USR計畫已進入第二期,團隊由計畫主持人學術副校長周煥銘帶領工學院師生共同執行,團隊本著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義務,及寓教於樂的教育理念,前往永康區各國小進行宣導綠色教育,向下扎根。  其中由崑大電機系老師張慎周帶領執行的USR人才培育計畫,針對小學生設計了涵蓋節水、節電、防空汙相關環保知識的遊戲關卡,讓小朋友在遊戲中直接學習到環保知識,並教導判別空氣品質,節約用水與省電方式、手動轉發電機等,讓他們能從各式闖關遊戲中學習到各種相關節能知識。  該計畫團隊的努力獲得崑山國小的認同,主動表明對活動的支持,並邀請USR團隊前往該校說明如何在國小端開展綠色教育活動?經校長王文玲及相關負責人與崑大電機老師張慎周共同進行相關事宜商討後,期待能在九月開學後前往小學端辦理綠色教育活動。  王文玲表示,希望後續崑大、崑小兩校能夠繼續合作辦理更多綠色教育相關活動,也有機會讓師生前往參觀崑大的中水淨化系統、綠能屋基地等綠色教育成果。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