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0歲林小姐是上班族,最近常常覺得身體很熱、容易流汗、喜歡喝冰冷飲品,某日下午出現疲倦、身體烘熱、頭暈、想吐、胃口變差,因症狀持續且影響生活求助中醫。經刮痧及拔罐後,症狀得以緩解。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姿君表示,人體受到天地節氣影響,夏天在室內也會感受到暑氣。天氣熱微血管擴張、毛孔打開,能排汗散熱降低體溫。現代人喜吹冷氣、喝冷飲,人體遇到寒冷微血管會收縮、毛孔關閉,致原應排出的熱氣悶在體內。另,高溫環境下流汗過多未補充水分,易造成身體「空燒」,出現高熱。
沈姿君說,中暑又可分為陽暑和陰暑,前者多見於長時間高溫高熱環境下,如廚師、農夫、運動員等,水分流失又來不及補充,開始出現發熱、頭痛、頭暈、口渴、四肢倦怠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熱衰竭情況;後者則常見於頻繁進出冷氣房者,或運動後立即喝冷飲者,可能出現身體微熱、精神疲倦、頭痛、惡心等症狀。
中醫治療中暑除內服消暑利濕的中藥,也有外治法,像刮痧、拔罐等等,以刮痧最常見,尤其於肩頸及脊柱兩側進行刮痧,以微紅透痧點及患者耐受度為訴求,不需刮至皮肉損傷呈現紫黯瘀腫。過程中需留意病人狀況,若病人較為虛弱或不耐刮痧,可適時於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等能補元氣的穴位進行艾灸,先穩固元氣再作刮痧。
沈姿君提醒,當懷疑中暑時勿再喝冰水,溫熱水更有利排汗散熱;若已作簡單處置,精神仍不見好轉,嘴唇發白、頭暈冒冷汗等,要小心中暑危症,需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