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五倍券 執政黨硬上

行政院十六日邀集全體民進黨立委商討振興五倍券議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右三)上午到行政院開會,會後率黨團書記長羅致政(右一)等人說明會議內容。(中央社) 政院與民進黨團達共識 兌券免收1000元、擬10月初發行 記者黃翠娟、陳建興∕台北報導 行政院十六日召開行政立法協調會議,行政院長蘇貞昌做成結論,除儘速發放「振興五倍券」,同時全民免收一千元即可兌券,可望十月初發行。與會立委則建議設計小面額券照顧小商家;經濟部長王美花提到數位券規劃「家戶綁定功能」,讓民眾數位消費能夠集中。 對於國民黨團抗議未獲徵詢竟見、痛批密室協商,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只要行政立法一致,政黨政治就是執政黨要負責。 行政立法協調會議昨天上午舉行,行政院邀集執政黨立院黨團討論振興五倍券的相關規劃事宜。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會後轉述,四十五名立委出席,三十名委員發表意見,歷時約兩個小時。 蘇貞昌會中做成兩項結論:因應疫情穩定,為短期刺激國內消費,讓這波受疫情衝擊的餐飲業、旅宿業、攤商與小店家等業者能夠即時受惠,政府將在疫情穩定可控的前提下,儘速發放振興五倍券。 同時,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上修為百分之五點八八,可望創十一年新高,基於經濟成長的成果應可讓全民共享,並減省將一千元發放予一千多萬人的行政成本,原先規劃五倍券民眾須支付的一千元,由政府全額負擔。 黨團書記長羅致政表示,會中沒人提到發現金,所有立委都認為振興券是好的政策。至於許多立委關心的「數位券」,行政院會根據去年的經驗做大幅改善且思考小商家如何受惠,還會加碼數位券。 媒體詢問,五倍券政策出現轉折,蘇揆威信是否受影響?柯建銘說,民進黨是可以討論、容許多元聲音的,就像黨團三長有時意見也不一致,見縫插針對民進黨沒用。 黨團書記長羅致政會後表示,會中有立委提到,去年不少大企業或賣場推出振興券加碼措施,但許多小商家的行銷費用不如大企業,建議振興券時要照顧小商家。

Read More

數位5倍券 柯P反對一次性APP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行政院拍板五倍振興券,預計十月發行,還會加碼推數位券;台北市長柯文哲十六日表示,中央要痛定思痛,思考推動數位基礎建設,不要去年這樣,今年又一樣,看不到國家的進步。」 柯文哲表示,這次發振興券,北市有悠遊卡、悠遊付、台北通的「一卡一付一通」系統,將來中央振興政策定案後將依此串接。他強調,反對中央要為五倍券設計一次性使用的APP,應盡量採電子支付,並與電子支付業者討論如何介接的問題。 柯文哲舉例說,像之前經濟部推出店家實名制,讓民眾掃QR CODE,北市版則是數位包容系統,加印店名及住址,因此,未來中央推五倍券後,北市還是會採數位包容或數位相融的方式處理振興五倍券加碼的問題。

Read More

職訓實體上課有條件 勞動部釋指引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因應疫情警戒降為二級,為讓職業訓練班可恢復實體上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十六日指出,已訂定「職業訓練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自即日起只要符合管理指引的職業訓練班,將可以進行實體上課。 發展署配合疫情指揮中心宣示的通案性原則,包含全程佩戴口罩(飲食除外)、實聯制、維持人流控管,及室內人數限制五十人,且室內空間至少每人二點二五平方公尺等相關規定,而且訂定防疫管理指引。 除要求落實工作人員健康管理及造冊,且應備妥防疫物資定期清消外,於首次開放恢復實體上課前,工作人員(含師資及相關行政人員)未施打疫苗或疫苗接種未達十四日者,首次提供服務前,須提供三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等證明,且每週定期快篩。 發展署呼籲,訓練單位或職業訓練機構遵照上開指引完成防疫管理自我查檢表,經發展署所屬分署、地方政府或直接監督機關備查後,方可恢復實體訓練,並請務必個別通知參訓學員有關復課事宜,以保障參訓學員學習權益。

Read More

30萬人預約高端 蔡總統23日接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產高端疫苗十六日開放預約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逾三十萬名民眾完成預約,總統蔡英文也已預約在二十三日一早接種,另副總統賴清德也因聯亞EUA沒通過,將改登記打高端疫苗。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下午五時為止,第六輪高端疫苗預約接種,計有六十萬五千三百五十九人符合資格,其中有三十萬零二百三十八人完成預約,占符合預約對象近五成。另外,全國意願登記完成總人數達一千二百九十四萬八千八百八十七人。 蔡英文總統昨在臉書貼文指出,十六日中午上網完成預約,並預計將在高端疫苗開放施打的二十三日首日一早就到預約地點進行接種。幕僚團隊後續將依照維安及防疫規畫,以降低對民眾影響進行妥適安排,相關細節也將適時向各界說明。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也說明,副總統賴清德原先規劃傾向優先施打另一家國產聯亞疫苗,但因專家會議未通過EUA;因此,會上網登記高端疫苗,並配合指揮中心規畫的施打期程,安排後續預約接種等事宜。  

Read More

當沖降稅若延長 將低於5年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當沖降稅預計年底到期,傳出金管會與財政部達成共識,將持續降稅優惠,不過延長年限與降幅未定案。金管會十六日回應,先前已提交延長五年的建議方案;財政部則表示,延長與不延長兩套方案仍在討論中,目前未定案,若真要延長,則是建議縮短降稅年限。也就是說,財政部傾向低於五年。 當沖降稅優惠措施將在今年底到期,是否應延長實施政策,在資本市場引發熱議,支持者認為可以支撐股市流動性,反對者則認為當沖降稅鼓勵投機行為。但傳出財政部、金管會已初步達成延長當沖降稅共識,不過降稅幅度、實施年限還在考慮中,尚未確定方案,未來二週內財經部會將開會協調。 金管會官員回應,金管會先前已提出當沖證交稅稅率減半優惠措施延長五年建議,後續基於協助立場,持續提供財政部所需資料作參考,財政部為稅制主管機關,在此議題評估上,他們會從通盤作考量;至於本會期是否提出修正草案,程序會由財政部發動。 而財政部高層表示,延長、不延長兩套方案還都在手上,仍在評估當中,會根據政策目的、稅制公平性、對市場、投資人影響等面向列出利弊得失。 財政部高層透露,延長版本初步規劃會在延長期間做調整,當沖降稅歷經兩次延長,從原先僅實施一年,又延長約三點八個月至今年底,若再延長五年前後合計近十年,幾乎到常態化,考量要合乎納保法及財政紀律法精神,傾向建議縮短年限。 在當沖降稅減半狀態下,官員說,玩當沖比起一般交易稅負更低,目前台灣證所稅也是停徵狀態,要去考量延長必要性及公平性的平衡,並思考是否過度鼓勵投機;可理解近期外界的正反討論,近期將向行政院提出延長與不延長兩個評估方案,交由行政院拍板定案,並趕在立法院下個會期啟動修法工作。

Read More

〈中華副刊〉祈願

■陳甘華 大概是兩三歲時,跟鄰居的一歲多孩子玩,她家的冰箱上有一個糖果罐,我經常看著它,希望鄰居媽媽拿給她孩子一塊糖吃時,也會給我一小塊。小型的旋轉木馬車子來到我們街上時,我看到別人家好高興坐到木馬上,有音樂聲的彩色木馬,載著甜美夢想旋轉,但我只能在家裡的窗口,看著羨慕著。 家裡很窮,媽媽要工作賺錢,我被放在家裡,四處玩,父母不會擔心不見,我跑去附近公立幼稚園,坐在操場的溜滑梯上,望著小朋友吃點心。 國小時老師會拿好玩的玩具讓我們試玩,要買就登記,有個玩具我太想要,舉手說我要買,隔天一早我跟媽媽要錢,媽媽說沒錢,我大哭,姐姐的朋友剛好來家裡,出錢要給我買,但我忘記是媽媽打了我,說不准買,還是我媽媽拿了那個姐姐的錢讓我去買? 平時在家玩,好想買零食吃,會在家翻箱倒櫃,所有的手提袋或口袋都要翻一翻,看看會不會找到零錢,找到了歡天喜地,去雜貨店買一顆糖果吃。 小學四年級,我常在路上撿破銅爛鐵,沒人要的報紙或紙張,收集好賣給回收商,一天可以賺到一兩塊錢,有自己的零用錢,我也很貼心,知道父母買木材燒熱水要花錢,那時很多人蓋房子,有剩的木材放在路邊,放學我就去撿回家,爸媽一直覺得我很乖,不像哥哥們只會玩。 在寒假,我去買一顆白蘿蔔,插進一根長棍,去跟商家批糖葫蘆,一根根叉在白蘿蔔上,扛在身上,「遮阿藤、遮阿藤」,在寒冷的冬天,大街小巷叫賣,希望父母過年能有比較多的笑臉。

Read More

〈中華副刊〉終章序曲

蜀葵 蔡莉莉 油畫 30x80公分 2002 文/圖 蔡莉莉  職場就像一本慢慢發黃的冊頁,畫著從前遙遠而美好的風景,終究有畫完的一天。 最初,攜帶生活的重量,說服自己將安全感定錨於工作。在各種重複又重複之中,像一個薛西弗斯。一晃眼,三十年倏地流逝,初始的追尋,隱匿一旁。 職場就像一本慢慢發黃的冊頁,畫著從前遙遠而美好的風景,終究有畫完的一天。正如,再動人的戲也要告一個段落。近日,心頭擁擠著去留的猶豫,有個聲音響起:「是時候了!」我決定將過往交還給歲月,開始思索人生的走向,模擬登出之後的這些與那些。心中不時浮現《關於羅丹—日記擇抄》的那句話:「但是我走向哪裡?我走得出去麼?」彷彿一個行至草原邊緣的牧羊人,岔路躲藏霧中,遠方茫然於時間之外。 想像中,跨越生涯的換日線是一種釋放,一種重整。心情似火車出洞,風景發光著,草木叩問著,眼睛在山谷間搜尋著猶可白描的什麼。設想卸下披掛身上的角色與價值,回到自己,回到一無所有,能像十六世紀法國作家蒙田那般:「保留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猶如店舖的後間,建立起真正的自由,和最最重要的隱逸和清靜。」 我認真預習起退休生活,成了吃東西前會先確認成份標示,心算熱量額度的人。不久,美食所餵養出的脂肪終於蒸發。而後,開啟前所未有的重訓模式,目標並非像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小僧人眼中的「年輕下士官們幾乎將金鈕扣彈飛的健壯胸脯」,只想挽留逐年流失的肌肉,期待日漸精實的肌群,分擔長年擠壓已如變形骨牌的脊椎之辛勞。 在退休金突然短縮,開源已失心力,享壽年歲又無法預知的諸般尷尬下,未來是一種隱隱的飄搖。清簡度日似乎是必要之修煉,想起《兒女英雄傳》的:「須先生出個方兒,把這幾樁事,撙節得長遠些,享用著安穩些便好。」所幸,清淡飲食已成日常,輟宴飲無須動用意志即可貫徹。每週例行的重訓已取代慣常的閒晃,戒血拼亦不難。 少了團體歸屬,閒閒度日或恐導致生活欠規律。猶記年輕時,每在咖啡館見到西裝領帶的白髮紳士,優閒翻報吃早餐。從前以為那是管理階層的生活餘裕,現在明白,那應是退休族維持作息的一種啟動儀式。就像法國哲學家馬塞爾所說的「依照社會的功能性和時間表來辨識自己」的那一種人,懷著依戀與不安,將生活節奏滯留於世間脈動。 然而,我不是一個享受規律、堅持著一種姿勢的人,總是好奇,總是求變。儘管用一道書牆隔絕外界喧鬧,在書頁的擁抱,文字的撫觸,畫筆的梳理之下,或許仍不免東張西望。無法預想自己是否會像過早綢繆退休的蒙田一樣,歷經十年心靈探索仍未衰老,終又打開生命這本大書,涉入世間,行走他方。就像楊牧〈行路難〉寫的:「在夢裡把自己搖醒,追求另外一場搖不醒的夢」 許多青春已走遠,許多可能已擱淺。在視茫髮蒼的此刻,循著時間的虛線回溯,那初始的追尋竟如缺頁的夢想,無從想起,成了記憶經緯度上模糊的存在。忽然懂了電影《莫內和他的朋友們》竇加和馬內的對話:「年輕時的我們把靈感鎖在櫃子裡,老了才發現,鑰匙已丟失。」 然不復尋又如何?停一下腳步,繞一段遠路,經過生活的間歇浮世的轉化,揚鞭一起,或許會在歲月的煙塵中,看見一個未知的自己,一如初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窮人的禮物

嚴忠政 父親喜歡鮮活的鰓 像在罐頭工廠 想像海的樣子 他希望世界都活了過來   天灰灰是銀 卡其色是黃金 草地是桌布 蟋蟀編織   他總是在小麥色的紙裡醒來 文字哄騙文字去睡 睡眠均衡了三餐 或者義憤保持胸肌   我問他,像信仰一樣問祂 那些未實現的。後來都成為 想像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牢籠

■黃美綺 人一旦開始太在意了一件事或一個人之後,心就會不自覺的被關進了牢籠。而人偏偏很難甚麼都不在意,所以人一生當中至少會有一段時間是在牢籠裡渡過的吧!我想人之所以為人,就是那豐富的情感跟想像力了。 情感太豐富的人,看個劇就可以淚流滿面;情感太豐富的人,禁不起曲終人散的落寞;情感太豐富的人,是因為太在乎,而太在乎的人往往就輸了。就情感的角度來說,被拒絕、被分手、被傷害的人是輸家,可是就人生歷程的角度來說,因為曾經被傷害、被分手、被拒絕,所以自己成為了一個有故事的人。往往人是有了故事之後才慢慢懂得怎麼去同理受傷的人,沒有痛過的人生是沒辦法去想像別人有多痛的。不是自己經歷的人生是沒有資格評論他人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經過了多少的掙扎、多少的努力、多少的夜裡獨自哭泣。當一個人的心在牢籠時,如果你回應他:「門沒鎖」,對他來說你只是個沒能懂他的熟悉的陌生人罷了,每個人身邊一定都有很多這樣的人吧! 其實不能怪朋友不懂你,因為他可能還在找自己的故事,而你,已經提早了他走在有故事的路上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色斷想

■黃克全 161.悲劇英雄也許不幸,但他容易讓人理解,因為他走了一條經由普遍性、倫理的路,那是人人皆懂的路。我們用普遍、倫理來譴責他,或憐憫他,至少他贏得了世間的理解,因此他並不是最不幸的人。 162.人的一生是荒謬劇,輕重緩急的荒謬,80分的荒謬、70分的荒謬、60分的荒謬……,唯獨沒有零分的荒謬。 163.人成為孤獨者的原因,是因為有些東西無法跟別人分享,無法成為公共財產。譬如某些痛苦和歡忻,某一隱約之物,某些靈性之物的感領等等。你只能獨自擁有或獨自承受,因此成為一個孤獨者。 164.所有的相對性事物都有底限,譬如說倫理;唯獨絕對性之物沒有底限,譬如說宗教信仰。這也就是為什麼宗教信仰易步入瘋狂的原因——儘管古希臘人說那是一種神聖瘋狂。 165.夢是我們此生最大的報償,夢是我們和此生藕斷絲連的另一個世界。夢是珍珠,儘管夢也是廢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