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台北港重劃區 9月起禁行15噸以上大貨車

台北港重劃區將自九月一日起實施十五噸以上大貨車禁行管制,以提升用路人安全。(新北市交通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交通局十七日於八里區公所召開八里台北港重劃區大貨車管制說明會;交通局副局長林麗珠表示,八里台北港重劃區將自九月一日起實施十五噸以上大貨車禁行管制,並由蘆洲警分局編排勤務加強取締,以提升用路人安全。 林麗珠指出,八里區近年來因台北港帶動地方快速發展,大型貨車、聯結車及運土車進出頻繁,市長侯友宜於今年三月初行動治理里長座談,首站就來到八里區,地方民代、里長反映市府能整體評估重劃區文昌一街、賢三街及十三行路等重要路口號誌,並規劃新增禁止十五噸以上大貨車行駛範圍,提升用路人安全。 林麗珠表示,經綜合評估八里台北港重劃區內車流與肇事件數、事故型態等因素,交通局已於十三行路與文昌五街口增設行車管制號誌,並將自九月一日起實施十五噸以上大貨車禁行管制。 交通局交通安全科科長林昭賢表示,管制區外圍道路可供往返臺北港重車通行:五股、淡水方向車輛可走中華路、八里大道及商港九路進出臺北港;林口方向車輛可行駛商港路、商港五路進出臺北港;台六四線及台六一線方向車輛下匝道後可由臨港大道進出臺北港。 林昭賢表示,八里台北港重劃區十五噸以上大貨車新增管制範圍為中山路二段、八里大道、臨港大道及商港路所圍的區域;考量大貨車通行台北港需求,管制區外圍道路及商港五路維持大貨車通行,通行路段沿線均已設置號誌及標線,禁制牌面將於八月底前設置完成,並請台北港與貨運公會協助宣導;另外,亦請交通部航港局研議補助年度道路修繕經費,提升及確保用路人行的安全。

Read More

北市+2 分布萬華、內湖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十七日公布,新增四例本土確診,其中台北市兩例;北市府表示,兩名本土確診者分布於萬華區、內湖區,其中一例為接觸確診家人,另外一例感染源待釐清。 台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張惠美表示,北市新增四例境外移入、兩例本土確診,境外移入分別為美國入境兩例、英國入境兩例,而本土確診則是一男、一女,年齡介於未滿十歲至五十多歲,行政區為萬華區及內湖區,其中一例為接觸確診家人,一例感染源釐清中。 有關確診個案於北市足跡,北市衛生局指出,已掌握風險場域及通知相關單位清消,目前已匡列接觸者計二二三人,其中居家隔離者卅五人;截至昨天中午已完成採檢一九九人,其中一五四人陰性、一人陽性,確診者為接觸職場確診員工,八月十六日經由職場安排採檢、八月十七日確診,衛生局已進行疫情調查,目前已匡列家戶接觸者七人,並安排採檢。  

Read More

新北+2 匡列16人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十七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個案二例,市長侯友宜在防疫記者會表示,新增二例實際新增一例,感染源調查中;另一例為居家隔離陰轉陽,是家戶感染;二例共匡列接觸者十六人、居家隔離八人,跨縣市通報一案。對於先前有親友旅遊團造成六人群聚感染一事,侯友宜說,疫情掌控中,沒有擴大趨勢。 侯友宜表示,新增個案為板橋區一名男性,身體有部分殘疾,到台北榮總就醫採檢十六日確診,Ct值卅七傳染力低,看起來是舊案,已匡列家屬採檢,感染源調查中。至於居家隔離陽性個案為三重區一名男性,因其女兒八月三日在台北市確診後,他被匡列居家隔離,解隔前採檢確診。  

Read More

吳騏八仙過海 河濱亮相

台灣新銳藝術家吳騏操刀的堤壁完工地點就位於雙廿一休憩站附近。(北市水利處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新畫堤又有新的作品在河濱亮相了;這次的作品是由台灣新銳藝術家吳騏操刀,地點就位於河雙廿一休憩站附近(基隆河右岸洲美快速道路橋下),只要沿著河濱自行車道就可以欣賞到這幅奇幻風格的作品。 台北新畫堤設計團隊57Art Studio x 吳騏藝術家這次的創作,是透過在地考察與當地耆老訪談後得到的素材,以符合在地文化空間的可能性,運用繪本的手法來說故事,把八仙過海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道教民間傳說,以堤壁彩繪的方式做為橋梁,期望將在地文化與能量傳遞出去,並再次串連起「台北新畫堤」的理念,讓每一處呈現在河岸堤壁上的作品,都成為具有獨特性,能訴說地方文化的城市繪本。 台灣新銳藝術家吳騏操刀的堤壁已完工。(北市水利處提供) 北市工務局水利處表示,吳騏這位台灣新銳型男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充滿奇幻與童趣感,構思過程以八仙過海這個故事為題材,讓河雙廿一號公園的堤防化身為故事牆,運用彩繪與立體結構FRP,打造出奇幻的故事場景,作品位置就在河雙廿一休憩站旁。 水利處指出,從去年開始推動的「台北新畫堤」系列堤壁美化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十個地點,在這當中還有個隱藏的亮點;期待用這樣的方式,能在兼顧獲得在地認同及創造城市美學之下,為堤壁美化走出一條新的路線,讓每一處變身過後的堤壁,都能成為訴說地方文化的城市繪本。

Read More

26歲發誓捐1.8億行善 9旬終如願

高齡九十多歲的王波濤董事長十七日捐給北市府六千萬元助弱勢,並由市長柯文哲親自接受。(記者周閩生攝)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今年高齡九十歲的王波濤董事長白手起家創立「振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暨永興呢羢有限公司」,二十六歲曾發願要捐出一億八千萬元做善事,十七日他以九十多歲高齡親自捐贈六千萬元給台北市政府幫助弱勢家庭,完成年輕時所發誓願,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親自受贈,並表示,會將這份暖心的善款傳遞到大家的心中。 台北市社會局指出,王波濤董事長出生於彰化市,所創立的「振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暨永興呢羢有限公司」專門製作化學纖維、天然纖維、毛類等紡織染整成衣製造及其他有關的加工業務,是紡織業界代表性指標。其因父親早逝,從小家庭清寒,母親含莘茹苦將六個孩子扶養長大,號稱「一雙鞋穿十一年」,因此對於社會的艱苦人一直能夠感同身受。 王老先生年輕創業在二十六歲時,曾發願要捐出一億八千萬元做善事,經歷六十六年的歲月累積,王波濤董事長一直謹記年輕時所發善願,他先前已捐贈彰化縣及台南市各別六千萬元,今日再捐給台北市政府六千萬元,終於達成目標,兌現自己的承諾。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非常感謝王董事長的善舉,這筆善款將依循王董事市長的心願,投入在貧窮弱勢的家庭,市府預定將提供家中有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或有身障暨老人的中低收入戶等家庭,讓貧窮弱勢的家庭能夠在疫情中共渡難關,也將這份暖心的善款傳遞到大家的心中。 社會局長周榆修表示,台北市政府期待為市民規劃多元且符需求的各項福利,但在福利預算及人力有限情況下,需要多方資源共同投入,這次更藉由王董事長的拋磚引玉,讓更多企業及團體投入社會福利工作,與市府一起公私協力,共同打造社會福利城市,照顧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民眾。

Read More

白先勇3人獲台北文化獎 彭蒙惠特別獎

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得主白先勇。(許培鴻攝影、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第二十五屆台北文化獎十七日公布今年獲獎名單,遴選出台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麗虹、獲得威尼斯影展VR體驗獎首獎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三位得主,「特別獎」則頒給長年致力於台灣英語教育的「英語教母」彭蒙惠。 北市府文化局表示,為表彰四位文化工作者對台灣文化與社會深遠的貢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預計於十一月底於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由台北市柯文哲市長主持頒獎。 白先勇,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廣西,為知名將軍白崇禧之子。作品細膩悲憫刻畫外省族群的鄉愁、同性戀族群的邊緣與海外華人的徬徨等處境,近年亦著力於影視作品改編與推廣,並致力於推廣崑曲傳統表演藝術,企圖形塑全球華語使用者的共同文化歷史記憶。 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得主黃心健。(北市文化局提供)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於一九六六年出生,成長於藝術家庭,台大機械系畢業後即赴美接受六年設計學教育。在美國工作期間,黃心健開始反省與思考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毅然決定離開電玩工業回到台灣從事藝術創作,並致力推廣跨域整合的STEAM(電腦遊戲數位發行平台)教育,也開啟黃心健新媒體藝術創作之路。黃心健提升台北國際能見度與光榮感,有目共睹,其新媒體實力受台北文化獎表彰受之無愧。 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得主蕭麗虹。(北市文化局提供)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香港的陶藝家蕭麗虹曾赴美攻讀經濟學、西洋美術史及性別議題,一九七六年後移居台灣,並開啟藝術收藏生涯。四十餘年來以收藏藝術家作品支持不同時期台灣藝術家,並在早期政府尚未完整發展文化政策時,成為台灣藝術進駐、閒置空間再利用推手。為改善藝術界整體性別差異環境,兩千年時,蕭麗虹與賴純純等多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關注女性藝術家、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之組織。 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得主彭蒙惠。(北市文化局提供) 今年特別獎頒給從事英語教學與福音傳播逾七十年的美裔教育家彭蒙惠。出生於一九二六年美國西雅圖的彭蒙惠今年恰滿九十五歲,一九五一年為傳福音輾轉來台,一九六二年創立「空中英語教室」,成為華人世界英語教育的必讀教材,媒體更稱之為台灣的「英語教母」。數十年來台灣英語教育推廣生活,已成為彭蒙惠人生一部分,榮獲文化獎特別獎,當之無愧。

Read More

新北鼓藝節徵件 錄影明年播出

「二0二二新北市鼓藝節演出節目錄影計畫」甄選開跑,圖為今年鼓藝節甄選入選團隊「身聲劇場」。(身聲劇場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鼓藝節今年邁入第十六年推出徵件計畫,提供八組每案最高十五萬元節目製作費用,表演錄影將於明年鼓藝節播出;凡對鼓樂有興趣的團隊,不分縣市,即日起至八月卅一日可至文化局網站查詢甄選簡章,並提出節目企劃投件。 「二0二二新北市鼓藝節演出節目錄影計畫」甄選開跑,圖為今年鼓藝節甄選入選團隊「紘采樂集」。 (紘采樂集提供) 文化局表示,新北市鼓藝節今年受疫情影響,由實體活動轉換為線上,推出虛擬舞台周末限定節目,廣受喜愛鼓樂表演的鼓迷們青睞。 因應未來活動發展朝向虛實整合,搭配藝文振興措施,推出「二0二二新北市鼓藝節演出節目錄影計畫」;甄選內容以鼓樂為主軸,鼓勵跨領域結合音樂、舞蹈、戲劇、民俗技藝等演出,歡迎各縣市演藝團隊投件,預計提供八案每案最高十五萬元的節目製作費用,鼓勵團隊持續創作。甄選簡章可至新北市文化局網站下載。

Read More

廟口夜市 獲選世界20大名市集

基隆廟口夜市入選國際時尚雜誌Tatler最新一期「世界二十大名市集」。 (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國際時尚雜誌Tatler最新一期選出「世界二十大名市集」,基隆廟口夜市是台灣唯一入選,與泰國水上市場、西雅圖派克市場、東京築地漁市並列;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是廟口夜市在疫情休市兩個月之後最好的消息,廟口夜市是台灣在地庶民文化的集合,感謝Tatler能看到基隆廟口夜市充滿在地活力,也期待透過報導讓國際友人認識台灣基隆,並納入疫後旅遊的清單之中。 Tatler雜誌此次評選世界二十大市集,包括基隆廟口夜市、泰國安帕瓦水上市場、西班牙馬德里聖米格市場、義大利佛羅倫斯中央市場、西雅圖派克市場、墨爾本維多利亞市場、東京築地、巴黎紅孩兒市場、新加坡舊機場路熟食中心、巴賽隆納博蓋利亞市場、里斯本美食廣場市場、首爾廣藏市場、慕尼黑穀物市場、哥本哈根瓦埃勒市場、倫敦博羅市場、摩洛哥馬拉喀什德吉瑪廣場、多倫多聖羅倫斯市場、布達佩斯中央市場、舊金山渡輪大廈農夫市集、瑞典斯德哥爾摩東城室內市場。 Tatler雜誌認為,基隆廟口夜市是一個充滿活力且聚集台灣傳統美食及小吃的地方,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歡迎。夜市中擁有多達二百個以上的攤販,特別的是,營業時間一直開放到午夜過後,非常適合在酒吧喝幾杯後,作為續攤的選擇。 市長林右昌表示,廟口夜市是台灣的指標夜市,是許多國人與觀光客到基隆必去的景點,廟口夜市也與時俱進,攤商自製統一的識別系統也大力推廣環保夜市理念,在疫情期間休市,廟口夜市也趁此更換自來水管,重新整理鋪面,以新面貌迎接消費者;此外,基隆市政府也特別在廟口設置三台由張榮發基金會捐贈的防疫門,並繼續維持雙罩一套、人流控管、實聯制等高規格防疫,讓國人在疫情期間也能吃到台灣味。

Read More

四所高中併兩所?市府:只會減招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有中山、暖暖、安樂、八斗四所市立高中,傳言市府將裁併成兩所,議會關切影響師生權益,要求市府提出報告;多位議員認為少子化嚴重,五年內國中畢業生將少近三成,相對影響高中入學人數,勢必朝向減班、併校發展,建議市府及早因應,朝特色高中發展,其中,八斗高中原住民班可培養成體育學校。但市府表示,目前並無裁併計畫,但會核減招生。 市府教育處長林祝里表示,基隆市四所市立高中核定總招收學生人數一千三百零八人,尚有餘額二百七十名,針對四所市立高中,並無裁併成兩所的計畫,會以保障學生和教師工作權考量,並會發展特色教學,吸引在地及雙北優秀學生來就讀。八斗高中原住民重點學校設資源中心,體育培訓計畫和國立海大洽談,吸引人才留在基隆。 不過,市長林右昌說,雖目前四所市立高中並無裁併計畫,但因應少子化都在滾動式檢討。 市議員陳明建說,市府以普通班二十五人為成班標準,要達到將愈來愈困難,班級數恐愈來愈少,光是八斗高中原民班要達到人數就很困難,教育處應思考如何加強教學、課程及環境吸引學生就讀,把國中生留在基隆市就讀。 王醒之認為,市立高中朝向特色發展是必要的,才能夠吸引雙北來就讀,比如原住民專班。 藍敏煌也說,少子化無從避免,基隆市國中畢業人數逐年下降,一一0年度減少百分之二十,一一四年可能再減少百分之十,五年內國中畢業生少近三成,相對影響高中入學人數。 他說,基市有四所高中,將來併校可能性高,市長應未雨綢繆,先併三所或兩所,未來盡量發展特色高中,可以避免少子化給學校帶來的壓力,高中入學人數並無學區限制,基隆市若能發展出特色教育,就能夠從雙北吸引學生進來;他說,這次東京奧運選手看見原住民選手傑出表現,舉重、柔道、拳擊都拿到金銀銅牌,原住民學生深具潛力,建議未來高中培養一所體育學校,直接建議以八斗高中現有原住民班,將來學校整併之後資源擴大,增加師資及軟硬體設備,吸引更多學生來就讀。 市議員秦鉦認為,目前四所都以升學為主,國中畢業生有的會往雙北走,建議走技職化發展,發展體育、機械等專項。

Read More

校長遴選惹議 林右昌:是不盡人意

校長遴選爆不公,市長林右昌說遴選玩真的,但保證任內絕對公平公正。(記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校長遴選僧多粥少,議員指評分標準不夠客觀公正,選後爆爭議,建議教育專業回歸獨立自主,市長退出校長遴選會議,保留人事准駁權,不過,市府澄清沒有爭議,是「不盡人意」,不像過去排資論輩,只要年資到就一定有學校去,基隆遴選是玩真的,林右昌更保證,只要當市長一天,校長遴選一定公平、公正。 民進黨市議員鄭文婷開第一槍,指教育處太不上心,質疑遴選已過,校長出缺學校教師、家長代表名單為何不能公開?評分標準隻字不提,指校長遴選產生爭議,就是因為不公平,評分標準不夠客觀公正;她建議每年遴選校長,應如米其林餐廳評分,設秘密客,各校代表、家長代表會或是教師組織能更多元,更具代表性。 市議員張芳麗意有所指說,遴選僧多粥少,有人爆不公,誰是幕後黑手?王醒之建議,遴選改兩階段,學校提出需求書校長到校報告治校理念或座談,雙方媒合更具效果,再進入委員會學者專家提出問答;他提出,教育專業回歸獨立自主,學台南市,請市長退出校長遴選會議,最後仍有人事准駁權,市長在臨去前是否願意一試,值得討論。莊榮欽、莊敬聖、秦鉦等都建議市議會教育小組召集人應為遴選當然委員。 教育處長林祝里則澄清校長遴選沒有爭議,是制度變革,過去排資論輩,只要年資到就一定有學校去,現在是校園民主方式,經多元委員組成公平、公開、透明方式選出來,適才適所;台南遴選機制,事前請校長報告錄影上網,選前三名進遴選委員會,基市評估過,但台南是直轄市,局長是首長可以獨立發文,基隆市的首長是市長,她並鄭重說明,回任基隆市府後,市長從未交辦過一個候用校長、老師或職員名單,從未干預人事。 市長林右昌說,校長是市府團隊一部分,校長也是市長遴聘的,校長做得好不好也是市長承擔負責,相信現在基隆市校長遴選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公平、最公正的時候,整個遴選狀況在全國教育圈有很高評價;至於大家所關心的爭議,林右昌解讀是「不盡人意」,有的人可以遴選上,有的人無法連任,但既是「遴選」,就一定有人會落選,若是玩假的,就不會有任何人事上的變動。 他說,剛上任時要遴選校長,教育處長來問「某某學校市長要派什麼人」,一樣有遴選機制,但遴選有真假,他告訴教育處長,「不要問我,我只有一票」,其他的遴選委員也是只有一票,但誰去串連、誰去關說,一定讓他沒法順利遴選,這是堅持的原則,也是這幾年來校長遴選為什麼能夠維持公平、公正方式來進行。教育處長強調,「校長遴選是在幫學校找好校長,而不是幫校長找工作」,林右昌說,其實還有一句,就是「校長不是萬年校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