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婦辱罵警察遭逮 過程咬傷警手指罪一條

員警獲報處理消費糾紛案,遭55歲婦人當場公然辱罵,並咬傷員警右手小拇指。(記者陸瓊娟翻攝) 記者陸瓊娟/橋頭報導 26日晚間11時許,高雄市警局岡山分局橋頭分駐所員警獲報處理消費糾紛案,遭1名55歲陳姓婦人當場公然辱罵「奸臣」,並咬傷員警右手小拇指,幸好僅是輕傷,並無大礙,全案依妨害公務、傷害等罪嫌將陳婦移送偵辦。 員警獲報處理消費糾紛案,遭55歲婦人當場公然辱罵,並咬傷員警右手小拇指。(記者陸瓊娟翻攝) 岡山警察分局橋頭分駐所26日晚間11時許接獲店家報案,指稱該名55歲陳姓婦人買東西不給錢,店家已不願追究,但只希望警方勸導該名陳婦離開;但陳婦離開後又報案聲稱發生糾紛,並對到場處理的員警林晉緯、林耀明辱罵「奸臣」等語顯觸犯刑罰法令,在警察逮捕過程中,陳婦情緒失控咬傷員警林耀明右手小拇指,幸好僅是輕傷,並無大礙。岡山警察分局呼籲,任何挑釁公權力、影響員警執勤安全的行為,將嚴正究辦、絕不寬貸。

Read More

罹癌翁確診死亡15小時才領到證明 檢警衛檢討流程

檢、警、衛三方召開相驗案件流程視訊會議,期能就相驗案有更明確、更順暢流程。(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林姓男子在臉書社群發文,抱怨罹癌祖父在醫院確診,居家照護期間過世,卻因衛生所與警方為開具死亡證明互踢皮球,讓遺體擺放客廳吹了15小時冷氣才接獲衛生所通知去領證明。台南地檢署、市警局與衛生局立即開會檢討,再次確認行政與司法相驗的責任歸屬與流程,並對外澄清檢警、衛機關並無互推責任。 台南地檢署說,地檢署與衛生局於26日晚間召開視訊會議檢討,針對林姓老翁確診居家照護期間過世,家屬請求相驗拖了15小時才領到證明一案,檢方當天得知立即請衛生機關再行確認,是否為病死個案,並無與衛生機關互推相驗責任之事,後來也經確認為病死個案,非屬司法相驗案件,而由東區衛生所開立死亡證明書。 南檢表示,因行政相驗與司法相驗權責,長期以來有界限不明的情形,去年6月間即曾與衛生局、市警局召開視訊會議,會議中並確認行政相驗與司法相驗的責任歸屬與流程。近日確診案例激增,檢方認有重新檢討的必要,111年5月24日邀集衛生局、警察局召開相驗案件流程的聯繫會議,在會中確認依刑事訴訟法及醫師法規定,僅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案件方由檢察官率同法醫進行司法相驗。另行政相驗端於檢驗屍體後,如認有上述應由司法相驗情事,應填寫具體事由轉介司法相驗。 南檢與衛生局開會檢討流程,並在會議做出結論,傳染病非決定行政相驗及司法相驗的唯一標準,二機關每3個月召集會議,針對有疑慮個案進行討論,期能就相驗案件有更明確、更順暢流程,減少民眾等候時間。

Read More

確診無法1人1室怎辦?感染科醫師授「居隔4原則」

如無法一人一室,雙方都要配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衛浴最好不要共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在新冠肺炎疫情社區大流行之際,確診者與同住家人間該如何互相照應?無法一人一室時該怎麼辦呢?如何觀察確診者是否有中重症的風險?高雄長庚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陳怡君醫師整理「從確診當下到居隔期間照護的『4大原則』」: 【原則1】確診當下,首先要觀察這些症狀 陳怡君醫師表示,「當下確診時,可先觀察自己的症狀,如果屬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如發燒、頭痛、喉嚨痛,可服用症狀緩解藥物,若當下覺得呼吸喘,應先到醫院評估,看是否需要使用氧氣治療。」 若覺得狀況還好,可進行居家隔離,接著確診者要了解自己是否有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條件,也就是有沒有「重症風險因子」,如:65歲以上年長者、有慢性病史(肝病、腎病、心血管疾病等),並尋找擁有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醫療院所,進行視訊門診以取得藥物,並盡量於發病五天內服用,以降低中重症機率發生。 點我一次看:有開設防疫門診且有配賦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醫院名單.pdf 【原則2】居隔期間,留意有無「新的症狀」 陳怡君醫師說明,要判斷居家隔離期間需不需要再次就醫,確診者若有發燒、呼吸喘、胸痛、或家人注意到「意識不太清楚」,需要再就醫。另外,若確診者出現和新冠肺炎無關的疾病或症狀,例如:本身有慢性病的確診者,居隔期間解了大量血便。此時應依照平時的就醫習慣,請確診者在醫護人員訪視時,或以電話聯絡確認是否應再次就醫。有緊急狀況,請撥打119、1922或在地衛生單位尋求儘速就醫,短時間內聯絡不上,就以家中交通工具自行就醫。 【原則3】一人一室為原則 若確診者生活上可自理,將使用過的環境與物品進行清潔、消毒,室內空氣務必流通。陳怡君醫師表示,如無法一人一室,雙方都要配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衛浴最好不要共用,或者可先讓非確診者先使用衛浴,確診者最後使用,使用完務必做好清潔,且吃飯分開吃切勿共食。若確診者無法自理,需由非確診者照顧,務必全程配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確診者使用過的物品,室內保持空氣流通,卸除手套後,仍需進行肥皂洗手、酒精等動作。 【原則4】居隔期間常備藥物,使用劑量與頻率: 乙醯氨酚,如普拿疼:陳怡君醫師表示,大家可儲備含有乙醯氨酚的藥物,有症狀時服用,但要注意不能過量,一顆若為500毫克劑量,一天不要使用超過4顆。 抗組織胺:若想針對「流鼻水」症狀時,可購買長效劑型,一天服用1顆即可。 止咳藥:服用劑量(藥水)一天3-4次。

Read More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視力受損、肢體癱瘓,每次復發,就再度重創神經組織,讓「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面臨失明、失能及死亡的陰影中。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日前舉辦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醫師張國軒、病友小浮誇、癌友謝采倪、網紅律師娘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抗病經驗。 泛視神經脊髓炎恐致癱瘓 全國約500多人罹病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國軒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機制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一旦反覆發作,將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嚴重恐致失明、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病友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為臨床表徵相似,但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前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更容易留下永久殘疾。 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500多名「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症狀表現多元,主要症狀為視力變差、腸胃問題、肌肉痠痛,不少病人先後看過眼科、腸胃科、復健科,找不出病因,才被轉至神經內科,以致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好發於30至40歲女性 嚴重影響工作與家庭 臨床顯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張國軒指出,這個年齡層女性肩負工作及家庭重擔,可能擔任公司主管,又為人母,一旦發病、確診,將造成衝擊,身心承受重大壓力。 病友小浮誇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自己從來沒聽過這種疾病,醫師告知罹病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由於反覆發作,讓家人相當擔心,不過也由於他們支持,她才能逐步與疾病和平共處,但治療費用昂貴,希望健保能夠盡快給付專用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效果顯著 目前仍須自費 張國軒指出,在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大量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但常有心跳快、血壓高等副作用,還可能誘發癲癇;此外,為了預防復發,必須依賴生物製劑來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 「生物製劑可說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張國軒說,「泛視神經脊髓炎」於2021年列入罕見疾病,病友可申請重大傷病,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如能納入健保,就可減輕病友經濟壓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新型專用生物製劑效果顯著,經臨床實驗及上市後追蹤證實,有效減少七到九成的復發風險,不少病患施打後,已有五年未再復發。 新型專用生物製劑適用於反覆發作的病友,但該藥物價格昂貴,目前仍需自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病友期待健保能夠先給付病情嚴重患者,作為後線治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 健保署長李伯璋:期盼健保財務健全 降低病人沉重負擔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讓每個病友都能順利用藥,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這是健保最高原則,但健保資源有限,實在很難讓每個病友都滿意,但他一定盡可能地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 李伯璋說,之前共擬會議曾討論過此案,但「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而生物製劑藥費昂貴,專家委員並未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財務狀況不佳,錢就這麼多」,結果如此,令人感到抱歉。 李伯璋強調,期待健保部分負擔順利上路,健保財務改善,讓急需新藥的罕見疾病患者如泛視神經脊髓炎能使用最有效的藥物,並提供給付,降低病人經濟負擔。

Read More

心臟門戶損壞引發致命危機 瓣膜問題怎麼解?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團隊中將近300人,由心臟血管內、外科、護理科等同仁組成,其中包含心導管室、心臟超音波室、心電圖室、心臟衰竭小組、移植小組等,針對心血管進行全方位精密的診斷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人體的心臟雖然只有拳頭尺寸,但每分每秒都努力的將血液打出送至全身,其內四個瓣膜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使血流以正確方向通行,一旦出現鬆弛或狹窄等問題,可能會導致血液逆流、循環不順,進而引發致命危機,而其中最常出現問題的便是二尖瓣膜及主動脈瓣膜。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兼醫學影音室主任陳怡誠表示,瓣膜手術的選擇有三大類:傳統開胸、小傷口微創與經導管手術,傳統開胸手術雖然傷口較大,但同時也擁有成功率高的優點;小傷口疤痕較小具有美觀的優點,相對風險較高,對醫師的技術要求也更高,而經導管手術則適合年紀大、心臟功能差、肺功能不佳的手術高風險患者。 二尖瓣膜問題如何治療? 開不開刀怎麼選? 輕中度的二尖瓣膜問題患者,大部分以藥物治療為主,若是中重度患者建議考慮手術治療。陳主任表示,手術目的是預防心臟功能下降,坦言「國際上目前針對功能性退化的二尖瓣膜,仍是以修補為主流。」因瓣膜出問題導致心臟負擔逐漸加大,心肌彈性隨之疲乏,在演變為心臟衰竭之前就應盡快以手術治療處理。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兼醫學影音室主任陳怡誠 他進一步解釋,事實上95%以上的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都可以用修補手術治療,持久度甚至比置換瓣膜更好,但修補手術的關鍵在於醫師的經驗與技術純熟度;若是瓣膜狹窄或鈣化,則通常會以置換新瓣膜為主。瓣膜置換手術中,傳統開胸手術成功率較高,不過這種「大刀」對身體負擔較大、術後復原較慢,也可考慮不鋸開胸骨的小傷口手術,不過這兩種方式都需要讓心臟停跳,使用體外循環機,對於年長者、心臟功能差或曾開胸的病人風險會較高。 近年來出現的經導管手術方式,陳怡誠主任分享,目前經導管直接置換二尖瓣膜技術尚未成熟,僅有「二尖瓣夾合術」治療閉鎖不全,「將大漏變為小漏,再搭配藥物改善症狀」;或是曾置換過的人工二尖瓣膜功能失效,可再經導管放入新瓣膜的「瓣中瓣」手術。 主動脈瓣膜必選經導管手術? 醫:全方位評估才重要 而針對主動脈瓣膜手術,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永在表示,與二尖瓣膜不同,主動脈經導管瓣膜置換術(TAVI)已經成為世界趨勢,不過並非所有醫院都有跨科別團隊可執行,仍有許多醫院以傳統手術為優先。李永在醫師分析,無論何種手術方式,都必須經過跨科別的團隊做全方位評估,包含全身血管結構、年齡、慢性病史、生活方式等。 「只有最不適合的手術方式,沒有最正確的,手術方式都是經過明確告知、溝通後所做的選擇。」李永在醫師表示,年紀才是絕對關鍵,因此經導管手術對於75歲以上的患者才真正有恢復快、不用二次開刀的優勢,台灣目前針對80歲以上患者已有健保給付。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永在 瓣膜選擇年齡為關鍵 生物或機械瓣膜選擇學問多 置換瓣膜的選擇分為機械瓣膜及生物瓣膜(豬瓣膜/牛心包膜)兩種,李醫師說明,病人選擇依據也以年齡為關鍵,如65歲以上患者會建議植入生物瓣膜,因為生物瓣膜有一定壽命,平均8至15年需要更換,但不用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但對於65歲以下患者來說,有更高機率必須面對第二、三次手術,因此年輕人則建議使用機械瓣膜,會有更好的耐用性,但也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來避免中風。 術後良好作息更重要 維持心臟健康遠離心衰竭 陳怡誠主任提醒,生物瓣膜雖不用終生服用抗凝血藥物,但仍必須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瓣膜品質,若不忌口、不運動,可能會縮短瓣膜壽命,並非換了新瓣膜便一勞永逸。建議瓣膜手術患者術後除了定時用藥、飲食均衡,也要適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例如每天散步30分鐘。而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患者,建議必須好好控制三高數值,避免心血管問題惡化,甚至導致心臟衰竭。

Read More

備戰汛期!關廟野溪整治工程可望提前兩個月完工

水利局長韓榮華簡報該工程執行情況。(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關廟報導 農委會委託台南市府代辦的「關廟區龜洞段370地號旁野溪整治工程」,經費一千九百萬元,原預計七月底完工,如今工程可望提前兩個月完成。廿七日上午市長黃偉哲專程前往視察,對於工程可如質又提前完工表示,工程即時於汛期來前完工,將可確保山區居民安全。 今日上午黃偉哲在水利局長韓榮華等人員陪同下,前往關廟區視察即將完工的龜洞段370地號旁野溪整治工程,並責成水利局加速推動山區治山防災工作,讓山區的民眾可以安居樂業。韓榮華表示,該工程是農委會水保局委由市府於去年十一月廿三日開工,原預計七月廿九日完工,為避免颱風季節造成災害,趕辦於五月底提早完工,以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韓榮華也指出,關廟區龜洞里與高雄市田寮區以松子腳溪為界,屬二仁溪水系上游段,而松子腳溪主流部分由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負責整治,期改善河道轉彎段侵蝕崩塌情形,另為達全流域整體治理功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負責整治松子腳溪支流,並委託市府代辦「關廟區龜洞段370地號旁野溪整治工程」,用以改善山坡地野溪沖刷邊坡崩塌情形,避免土砂災害造成主流阻塞影響排洪。 視察過野溪整治後,黃偉哲表示,台南市轄內山坡地範圍面積達82,246公頃,占台南市總面積約38%,範圍廣闊,此工程從施工起點田中一號橋處,就看出野溪整治前後的天壤之別,未整治部分將再爭取中央經費來辦理,也請水保局能多幫忙野溪整治,讓山區易發生水患之處降到最低。 水利局表示,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造成土砂沖刷及淤積,引發下游大規模災害,每年編列預算進行山區治理,初步統計自市長上任以來,至今年三月止,在台南市山坡地範圍十四個行政區,總投入經費達四十三億元,野溪整治長度超過八十五公里。

Read More

開車失控撞入民宅 八旬翁夫婦擦傷送醫

八旬老翁開車撞入民宅。(民眾提供) 記者張淑娟/玉井報導 台南市玉井區一名八旬老翁廿七日上午八時五十二分許,戴著七十五歲的老婆上街買菜,未料到玉井區憲政街時,竟失控撞入民宅,圍牆毀了,宅內自小客等遭波及,所幸屋內人員未受傷,老翁夫婦則手腳均擦傷,意識清楚,送醫救護。 玉井分局表示,八旬老翁原本是載著老婆要出門買菜,不知為何到了憲政街時,車子突然失控撞破民宅圍牆後,撞進院子裡,夫婦兩人都受困車內,玉井消防分隊獲報後,趕到現場,將老夫婦救出送醫救治,兩人意識都清楚,至於肇事原因進一步調查中。 八旬老翁開車撞入民宅。(民眾提供) 玉井分局也指出,老翁撞入民宅後,屋主庭院裡的車子也被撞擊、受損,現場一片狼藉,消防分隊協助夫婦脫困後先緊急送醫,雖兩人意識清楚,仍將深入檢查、治療。

Read More

連日大雨!台南19座抽水站抽水量達19萬噸

梅雨帶來水氣,抽水站啟動抽水。(水利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受梅雨鋒面及西南風影響,台南市由廿六日晚上到廿七日中午,有間歇陣雨及局部短時大雨,最大累積雨量在官田區超過七十毫米。水利局指出,包括安平等十九座抽水站抽水,抽水量達十九萬噸,還好沒有帶來嚴重積淹災情。 水利局表示,廿六日晚上十時至廿七日中午十二時卅分,最大累積雨量位於官田區七十點五毫米、其次為柳營區六十四毫米,最大時雨量位於七股區四十毫米、其次佳里卅七毫米,最大十分鐘雨量位於安南區十四毫米,其次西港十三點五毫米。 水利局指出,廿七日零時至十一時卅分,包括安平抽水站、文賢抽水站、天馬抽水站等十九座抽水站起抽,抽水量約十九萬噸,尚無嚴重積淹水災情傳出,整體雨勢在廿七日晚將隨著鋒面逐漸北抬遠離台灣趨緩,不過西南風仍會持續帶來水氣,廿八日仍有局部短暫陣雨機會,不過降雨範圍、頻率及雨勢會比過去幾天來得少,強降雨的風險降低。 梅雨為曾文水庫等水庫增加蓄水量。(水利局提供) 水利局說,另經統計,受惠於梅雨鋒面帶來的水氣,由廿三至廿七日,烏山頭、曾文、南化等三大水庫合計增加約二千四百萬噸蓄水量,約為廿四天之民生及產業用水量。 市長黃偉哲提醒民眾,近期天氣不穩定,外出請務必記得攜帶雨具,行車時也務必注意路況,打開車燈、拉長跟車距離,確保行車安全。 水利局說,汛期間水利局超前部屬各項防汛整備措施並頻繁進行巡查,同時籲請市民可多加利用臺南市政府官方Line群組、「臺南水情即時通APP」,掌握水情狀況,提早防災、避災。

Read More

疫情蔓延商圈沒人超冷清 國民黨批:政府紓困不足

國民黨今(27)日召開「疫情海嘯衝擊,商圈冷清清、業者苦哈哈!」記者會。(國民黨文傳會提供)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台北報導 疫情急速蔓延,民眾自主減少外出,使各商圈呈現人潮稀少的冷清景象,對此政府雖提出「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但被批評「看得到、難吃到」,國民黨邀集多位商圈業者代表,表達政府對商圈業者的紓困不足,並呼籲政府「助產業」應及時到位,才能解決業者的燃眉之急。 國民黨副秘書長王育敏。(國民黨文傳會提供) 國民黨今(27)日召開「疫情海嘯衝擊,商圈冷清清、業者苦哈哈!」記者會,由國民黨副秘書長王育敏、士林夜市自治會理事長蘇文山、台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王榮文、烏來溫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何應明、府中商圈榮譽理事長洪啟峰、台北市東區商圈發展協會執行長賴冠允及國民黨組發會社會部主任水雲翔一同出席。 國民黨說到,「4月只是衰退的先兆,5月才是雪崩的開始!」,確診人數持續增加,民眾大幅減少外出採購、聚會外食,讓商圈店家從5月份開始,紛紛面臨營業額遽降的經營危機。 而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今年四月份餐飲業營業額為620億元,較今年1月份衰退了近2成,也較去年同期下跌5.8%,國民黨指出,成衣、鞋類、服飾配件等零售業,今年4月營業額為251億元,也較今年1月份慘跌逾3成。 國民黨也批評,蔡政府紓困如防疫一般「慢半拍」,疫情已經延燒一個半月,才提出因應疫情的振興作為,然而業者反映,這塊餅很難吃得到,像是租金減收措施必須是承租國有不動產,對於許多商圈的店家而言沒有實質幫助,並且申請標準、程序皆不明確,更是「緩不濟急」。 對於商圈業者的紓困,國民黨提出四項主張:(一)補助店家租金。(二)補助員工最低薪資二至三個月。(三)減免相關稅金。(四)協助營運資金的低利貸款。國民黨強調,小規模商家經不起疫情的衝擊,蔡政府應比照去年的紓困規模,協助業者順利渡過這波疫情的難關。

Read More

體育署增列完成第3劑疫苗接種始得進入健身房配套措施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在兼顧健身產業發展、消費者權益和防疫措施的原則下,考量我國已進入新防疫模式,教育部體育署研擬增列「健身房參加者須完成第3劑COVID-19疫苗接種始得進入」之配套措施,並自即日起生效。 體育署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11年4月22日起,符合接種年齡的進入健身房參加者需完成COVID-19 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才能進入。上述政策實施後,經民眾、業者、民意代表等多方建議,體育署蒐整各方意見,旋即邀集業者代表召開會議研商,經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討論研議後,增列「健身房參加者須完成第3劑COVID-19疫苗接種始得進入」之配套措施。 「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業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修正如下: 1.顧客進入健身房應提供至少接種3劑疫苗證明,運動時無須佩戴口罩;如尚未完成接種3劑疫苗者,運動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2.健身房業者應訂定管控機制,落實查驗顧客進入健身房之3劑疫苗施打證明;如屬未完成3劑疫苗施打之人員,確保其運動時應全程佩戴口罩。 相關防疫管理指引及QA,將於體育署官方網站/最新消息(https://www.sa.gov.tw/News/News?Type=1&n=93) 公告,體育署請業者務必配合執行。並呼籲符合施打第3劑資格之參加者,仍應儘速完成施打,一同朝正常生活的方向前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