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車文教基金會帶領千位民眾及移工朋友一起見證艋舺的時代更迭。(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金車文教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在地文化理解,自二0一七年起開始辦理千人走讀活動。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金車文教基金會長期以培育青年具備國際素養為己任,認同自我在地文化價值是成為邁向國際的基礎,期待透過千人走讀和平日舉辦的跨文化走讀活動,帶領青年和大眾深入認識在地特色,學習理解與欣賞不同文化。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十五)日表示,六年來,已走過溫羅汀、大稻埕、臺北府城與大松山地區,今年與臺北市萬華國中合辦,首次前進萬華區,帶領千位民眾及移工朋友一起見證艋舺的時代更迭。本次活動邀請到二十一位知名文史老師,包括:臺北水窗口執行長/高傳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文化史蹟講師/鄭勝吉等人,帶領近千位民眾以走讀方式,從位於南萬華的萬華國中出發,沿途感受萬華百年歷史脈絡,挖掘散落在城市街角的故事。
萬華舊稱「艋舺」,為北臺灣發展的起點,又可分成北、中、南三區,「北萬華」以西門町為核心,「中萬華」涵蓋龍山寺與華西街商圈,「南萬華」則包含加蚋仔和南機場,其各自不同的歷史脈絡和產業聚落發展出獨特生活圈。較鮮為人知的南萬華「加蚋仔」,在平埔族語中意思是「沼澤」,早期以種植豆芽菜、茉莉花、麻竹筍得名,但這些生活軌跡隨著都市更新逐漸沉寂,近年在當地青年團體的努力下,這些美好才再次被看見。
二0二二金車千人走讀以「艋舺」獨特的歷史與日常為主軸,深入當地文史與生活地景,精心規劃七條主題路線—消失在加蚋仔的茉莉花園、漫步南機場眷村時光 、穿梭巷弄隱藏版故事、艋舺城內的眾神殿、從文化到文創的時光街區、不夜城的茶室溫柔鄉、靜佇西門町的東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