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劑免費快篩 8成下月底到期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中)在記者會中說明,即期快篩就是還未過期,只要是經過食藥署核發,不管是當初專案輸入製造,或是現在查驗登記許可的快篩產品,在有效期限內都可以正常使用。(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全國逾4500家藥局可領共1000萬劑COVID-19免費快篩,其中8成在6月底前到期,是否影響效益引議論。食藥署8日表示,即期就是還沒有過期,有效期限內都可正常使用,過期就建議丟棄。 疾管署與藥師公會全聯會合作,於全台45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免費提供共1000萬劑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其中8成在6月底前到期。 措施推出後,有社區藥局藥師反映,民眾對接近效期的快篩領取意願低,擔憂發不完。有專家認為,過期半年內尚可用;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說,製造商不會將使用期限壓到最底限。 免費發放即期快篩引議論,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廠商在決定產品效期時,都會進行安性性測試,廠商通常會採取保險作法,在真正效期前,選擇一個安全的有效期限。 不過,王德原強調,過了效期「後」的數據無從得知,究竟是1天、1週或是半年沒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呼籲民眾拿到快篩產品,務必要確認是否在產品有效期限內,過期就建議以一般廢棄物方式丟棄。 他呼籲民眾,拿到快篩產品,務必仍要看是否在產品有效內,過期就建議丟棄;即期快篩就是還沒有過期,只要是經過食藥署核發,不管是當初專案輸入製造,或是現在查驗登記許可的快篩產品,只要在有效期限內都可以正常使用。 對於現行快篩產品對新興變異株的效益,王德原回應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最近流行為JN.1病毒株,即便是疾管署之前在疫情記者會中提到的KP.2,都是衍生自XBB.1,而XBB.1來自Omicron,換言之整個都是Omicron家族。 王德原表示,目前的病毒株變異都是發生S蛋白上,快篩設計則是針對N蛋白,事實上,這些變異株從最早期原始株到現在Omicron,在N蛋白結構上幾乎沒有改變,現行核准COVID-19試劑在偵測上,都不會產生問題。

Read More

日調降新冠等級週年 逾1.6萬人病逝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政府去年5月8日將COVID-19防疫等級調降等同於季節性流感後,迄今屆滿1週年。官方統計,去年5~11月仍有1萬6043人因感染COVID-19死亡。 日本共同社中文網報導,日本政府調降COVID-19防疫等級屆滿一週年,儘管日常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但疫情仍有反復。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人口動態統計顯示,去年5~11月總計有1萬6043人因感染COVID-19死亡。 專家希望民眾再次理解有人會因為感染COVID-19失去生命。日本政府正推動修法及成立新組織,為因應下一次到來的傳染病危機做好準備。 在未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2019年,日本全年共有3575人因感染季節性流感死亡。日本境內因傳染病死亡人數中,COVID-19占壓倒性多數。 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的重症化風險較高,日本從今年秋季起的疫苗接種,將改為以老年人等為對象的定期接種。 為避免病床數量吃緊等情況,政府針對傳染病法等進行修法,平時由都道府縣政府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力保傳染病大流行時能掌握5萬1000張病床。日本政府也在本屆國會會期內,提出擴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指示權的地方自治法修正草案。 去年9月,日本政府成立作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內閣感染症危機管理統括廳」,並計畫在2025年4月成立向政府提供科學性建議的「國立健康危機管理研究機構」。 日本政府預計今年6月在內閣會議上,敲定彙整因應嚴重傳染病措施的「新型流感等對策政府行動計畫」修正案。

Read More

藥師公會:多數藥局均配合發放 索取踴躍

本報綜合報導 全台4500餘家藥局免費發放即期COVID-19家用快篩,但有社區藥局藥師擔憂發不完、民眾拿到沒多久就過期。藥師公會說,僅10餘家藥局不便參與,且許多藥局已發放一空。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絕大多數藥局皆願意響應,僅有10餘家藥局表達不便參與,予以理解與尊重;且民眾索取十分踴躍,許多藥局已發放一空。 疾管署也表示,這批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是在疫情指揮中心期間採購,當時盤點後疫情時期,考量COVID-19會持續在社區中,將效期可達今年的快篩試劑留存,做為物資整備於今年使用,所以今年發放時試劑效期較短。 有關外界建議發放調整發放時程,讓民眾拿到手的效期能再長一點。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採先進先出原則,仍會先配發效期較短者,讓有需要者可以領取。 曾淑慧解釋,初步估計將配發約1000萬劑,依藥師公會規劃,目前已配送844萬餘劑家用快篩試劑至藥局,包括效期至今年5月底約184萬劑、6月660萬劑,後續將視情況配送。

Read More

機上CPR救命 光田表揚王妤如

光田綜合醫院資深護理師王妤如在飛機上協助救治患者,獲總院長王乃弘頒獎表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日前舉行護師節慶祝活動,表揚院內傑出護理師;在光田任職10年的資深護理師王妤如,3月在飛機上救助患者,獲台中市護理公會表揚。護理部主任于素珍 表示,外界對護理工作印象是辛苦和勞累;但其英勇救人的專業,成就個人的人生價值。 王妤如3月出國旅遊,在回程飛機上突遇鄰座長輩昏迷,當時她主動協助救援,立即施做CPR,即使飛機降落時晃動仍持續施救;直至飛機抵達機場,由消防救護員接手後才停止。航空公司頒感謝函感謝她的善舉。 光田綜合醫院7日晚間舉行護師節慶祝活動,除表揚院內傑出的工作同仁外;王妤如救助患者的義行,也在台上接受表揚,由總院長王乃弘頒獎 光田綜合醫院任職10年的資深護理師王妤如,今年3月在飛機上救助患者義行,獲台中市護理公會表揚。(記者陳金龍攝) 王妤如目前是光田長青院區慢性病房的護理師。她表示,身為護理人員,很多急救的步驟已成直覺反應,因此看到狀況危急的病患都會上前協助。她在念護理學校時,曾遇過有人在運動場上昏迷,她當下協助做CPR急救,貢獻自己的護理專業。此外,護理工作也養成她勇敢樂觀的性格,不但讓她有專業能幫助別人,也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于素珍表示,護理人力問題雖嚴峻,但若給予更優渥的待遇與合理工作環境,未來的護理工作反而有機會得到提升。她鼓勵年輕人加入,要相信這份工作一定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意義與價值。

Read More

治療犬陪伴 爺爺奶奶綻笑顏

張爺爺看到可愛的「逼魯」,想起從前養狗的快樂時光,將牠緊抱懷中,露出幸福的笑容。(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北榮新竹分院附設護理之家邀請「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舉辦寵物輔療體驗活動,兩隻治療犬「逼魯」及「Lulu」一出現,立刻吸引爺爺奶奶的目光,臉上漾出開心的笑容,整個護理之家洋溢幸福的氛圍。 新竹分院副院長陳炫達表示,希望動物輔療領域能逐漸帶入長期照顧機構內,加深治療犬和長輩的互動與連結,進而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營造有「家的感覺」之照護環境。 新竹分院表示,動輔師引導長輩與治療犬進行第一次接觸,透過簡單的坐下、握手及餵食指令,與長輩完成初次的認知互動遊戲。在治療犬近距離接觸中,增加長輩肢體活動,也勾起長輩飼養寵物時的美好回憶。 平時少話,為人嚴肅的張爺爺,一開始引導與治療犬親密接觸時,用力搖頭拒絕;但看到逼魯活潑可愛、討喜模樣時,主動伸出雙手將其抱在懷中,撫摸牠身上的毛髮,並且侃侃而談自己的過往,沉浸在從前養愛犬的快樂時光,活動中流露出滿滿喜悅與滿足。 新竹分院指出,對於長期住在機構的長輩,平時鮮少近距離接觸動物或貼近大自然;透過這一次的寵物輔療體驗活動,看見長輩的表情是如此鮮明、生動,與治療犬的互動中達到很好的療癒效果。護理之家今年將舉辦為期2個月的動物輔療活動,藉由非藥物治療的方式,給予長輩心理上的支持與慰藉,遺忘身體退化帶來的不適,增添生活動力。

Read More

展現生命力 口腔癌病友獻唱給母親

彰基為口腔癌病友團體舉辦「愛拚才會贏」感恩活動,讓病友們共同成長、啟動新生命。(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醫學中心無喉暨開口笑(口腔癌)病友團體,8日結合母親節在彰基一樓大廳舉辦「愛拚才會贏」感恩表演活動,彰基醫師、專科護理師、藥師組成的「以恩福音樂團」為活動開場;病友團體獻唱〈望春風〉、〈媽媽請你也保重〉2首歌曲,病友及家屬分享挑戰人生重重關卡的心路歷程,希望病友共同成長、啟動新生命。彰基說,將持續扮演病友及家屬的後盾,在抗癌路上給力相挺,讓治療之路不再孤單。 彰基總院長陳穆寬表示,台灣口腔癌9成以男性為主,在抗癌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有家人的陪伴;在30年治療口腔的經驗裡,覺得太太是最偉大的。很多口腔癌病人手術時,小朋友才1、2歲,甚至有還在媽媽肚子裡,治療中除了看到病人的堅強,最重要的是看到台灣母親的偉大。所以在母親節前夕謝謝這些偉大病友的另一半,祝福她們母親節快樂,這些媽媽比別人更辛苦。 社工部主任柯智慧說,無喉暨開口笑病友團體感恩活動,讓大家看到病人雖然生病了,還是可以活得非常的健康,最重要的是醫院要有一個強大的醫療團隊在治療身心靈各方面,有不同團隊的專業人員來協助他們。 活動中,張姓病友夫妻參與無喉暨開口笑病友團體活動後,看見其他癌友在更艱難的處境下仍能開口歡唱、展現對新生命的盼望,夫妻倆體認到「癌症不是絕症」,感謝彰基給予的生命希望,讓無數癌友家庭攜手走過生命幽谷、共同邁向嶄新人生。

Read More

坦承可能導致血栓 阿斯特捷利康回收新冠疫苗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表示,有鑑於COVID-19疫情大流行後疫苗過剩,公司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回收旗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Vaxzevria。 阿斯特捷利康還表示,將著手撤銷Vaxzevria在歐洲的上市許可。 阿斯特捷利康說,「隨著多種不同的COVID-19疫苗不斷開發出來,(市面上)可用的更新版疫苗已經過剩」,由於對Vaxzevria需求趨緩,目前公司已不再生產或供應這種疫苗。 阿斯特捷利康先前在法院文件中承認,這款疫苗可能導致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等副作用。阿斯特捷利康已在今年3月5日提出撤回疫苗的申請,並於當地時間7日生效。 在倫敦掛牌上市的阿斯特捷利康因COVID-19藥品銷量下滑導致成長放緩後,去年透過數筆交易,開始進軍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和治療肥胖症藥物領域。

Read More

〈中華文薈〉縫隙裡的情思──洪淑苓的現代詩創作概觀

20230705於台大中文系會議室 ■涂書瑋 作為當代臺灣重要的女詩人之一,洪淑苓的詩風受到中文系在戰後所奠基的學院傳統所影響,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不拘限於「雍容典雅」或「溫柔敦厚」的路線,而能別開新路,在當代繁雜、多音、喧嘩的世態人情之中,尋覓一處處能夠容納自身情思與感受的「裂縫」。在其中,不論是夢、愛還是美,洪淑苓的詩向來慣常於從日常生活中種種不起眼的經驗裡提煉詩意,並且以內在的沉思拼湊自我的樣貌與輪廓,重新理解、釐清、反思自身的性別角色與大我、社會的關係。 這就是洪淑苓,既私我、內向又不偏廢社會公理的探尋,在沉靜的抒情中體現凌厲的詩思。如張默評其詩「溫婉率真」,陳義芝認為「著墨於情景描繪,卻能不帶雜質,生出詩意」,顏艾琳視其詩「宛如屠殺美好童話的刀劍,溫文柔雅又鋒刃尖利」。以上的評價,顯現洪淑苓創作思維的多面性與複雜性,樸實、口語、含蓄,卻又深情、柔韌、練達。 20240120陽明山賞花 從題材來看,從早期的〈合婚〉到〈尋覓,在世界的裂縫〉,家與家人一直是洪淑苓主要的創作靈感來源。以前者為例,〈合婚〉獻給夫婿王基倫,以古典的情境與意蘊烘托自身待嫁的複雜心情:「未來 從彼此的眼眸出發∕喜怒還是會有的∕深情,應在眉睫∕或是唇間」。部分段落使用「虛筆」,成為一幕倒映於現實的鏡像,句法與思路靈動,意象既抽離又妥貼,如「你且翻過那柔軟芳香的玫瑰牆來∕像舊時約會一樣∕說些傻氣有好聽的話兒∕我繡滿詩句的雙人枕∕才容許你醉臥∕容許你高歌」。這首詩走出了女性文學「閨閤」、「婉約」、遙盼「歸人」的傳統格局,將自身女性的情思與感覺放置在抒情理路的中心,做出現代意義的轉化。 洪淑苓亦時有依託物像,而呈現人間情境與轉喻生命哲思之作,如〈荷花詩抄〉、〈時間之岩──詠澎湖玄武岩〉、〈秋荷十帖〉、〈風與玫瑰〉等詩皆是如此。如〈秋荷十帖〉之二:「若不是白鵝∕划過這一潭細碎∕我幾乎以為∕時間∕等於∕永恆」,這類詩作不停留在睹物思情,而是讓情思深入物的表裡與「縫隙」,拓寬「物」的詩意情境,並讓「物」轉化成為生命的「寓言」。 還有另兩類詩,一類主要是反映時事、介入社會現實色彩濃厚的詩作,如〈腥臊的雪——為張富貞、彭婉如、白曉燕三位女士而寫〉、〈地震日記二則〉、〈靈魂的碎片——悼高雄氣爆事件傷亡者〉等,如寫九二一大地震:「早餐∕脆脆的玉米片∕像樓房卡啦折斷的聲音」,日常的輕盈與災難的恐怖並置,表現出驚惶的心理氛圍,呈現出極具反差的藝術效果;另一類則是傳達女性生存處境、挖掘女性內在經驗的詩作,如〈女聲尖叫〉、〈晚間新聞〉、〈原配夫人〉等等。從語言的表現上來看,洪淑苓在這類詩作中並未呈現出與父權決絕割裂的主體性思考,而是更重視自身「作為女性」的情感經驗與感覺美學的挖掘。 洪淑苓的詩是「縫隙」裡的情思,其表現基調是溫婉抒情的,終極關懷卻是淑世理想的。「縫隙」,處在當下與記憶的交界,在現實與想像的區間,既是孔洞,是蓄積,亦是張望,也是洪淑苓尋覓、醞釀情思與寄託生命情懷的所在。這個從生命的「縫隙」拓展、延宕出的情思∕詩,往往帶有暖溢的情致,呈現微餘的溫度卻不刺燙、灼熱,而在情意溫潤之餘,又能在女性美學與社會觀察等面向有所側重,展現其維度寬闊的人文情懷。 20191030於台大研究室   洪淑苓簡介 洪淑苓,台大中文系教授,跨界的詩人與學者,鑽研民俗學、台灣文學、現代詩學,對女性詩學尤有獨到的見解。曾獲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曾主辦台大詩歌節、秋以詩Choice&Joy詩歌音樂會、女力詩歌朗讀分享會等。著有詩集《尋覓,在世界的裂縫》、散文集《騎在雲的背脊上》等,以及學術專書《思想的裙角——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等。 尋覓詩集封面 溫潤有光的人情故事:洪淑苓《騎在雲的背脊上》讀後 ■劉建志 洪淑苓教授擅長散文與詩,她以溫柔細膩的筆觸書寫人情。散文集《騎在雲的背脊上》中,許多文章曾發表於國語日報「愉快人間」專欄,是富有閒情逸趣的生活觀照。洪淑苓認為散文「必然有其生活依據與心靈的寫意,既是在紀錄世相,也是在書寫人情,而最終底則是一種姿態,一種安頓自我的姿態。」她的文章正可作為最佳例證。 洪淑苓的散文中,常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交會其中。舉凡師長、親友、家人、學生,都帶著一樁樁特別的故事,匯聚在她的生命裡。她便如「吹笛人」般,將這些吉光片羽輕輕拾起,吹奏成動人樂章。 人與人相知、相遇,進而將對方的喜好、習慣惦記於心,是難得的福份。在〈記得〉一文中,洪淑苓寫出她喜歡喝茉莉花茶、吃飯配湯,與想自己煮咖啡的喜好,被好友們記得,使她「感受到如國王皇后般的尊貴」。每一個「記得」,都是印記在生命中的故事。 洪淑苓的散文常寫家人,自然的互動中充滿關愛,亦讓人感到溫暖。在〈山月伴我行〉中,寫到先生在路燈稀少的山徑中戰戰兢兢開著車,等到車子終於安全進入市區,才放下心中大石。此時先生說:「還好有你們在車上,不然我一個人一定不敢開這條路。」流露家人彼此的信賴。文末溫柔的月光灑在後座睡著的孩子身上,比月光更溫柔的,無非是洪淑苓想讓孩子們再睡會兒的慈母之愛吧! 在〈某教授的感恩家宴〉中,則寫出升等教授時,親戚們共同慶祝,分享喜悅。文中老婆婆、母親、弟弟輪番發言,對「主角」讚譽有加。人在功成名就後,總希望能將榮耀獻給栽培自己長大的鄉親故里。從這篇文章中,便可讀出這種感恩之心。 〈一對金手鐲〉更是洪淑苓對母親的細膩體貼。母親將嫁妝金手鐲改為一對,贈與自己與妹妹,但因金手鐲顯得「老式」,她不免暗笑母親的「慫」。然而,在妹妹出嫁時,洪淑苓看到母親的眼眶泛著淚水,此時摸摸手上同款的金手鐲,「才知道母親對我們姐妹的疼愛與惦念」。於是,她開始仿效母親,年節與盛會時會戴上金手鐲,將自己打扮得像貴夫人,「因為我也像她一樣,用敬慎的態度,面對這個凡塵俗世,面對這個充滿溫情的人間。」 關於友情,洪淑苓亦珍惜緣分,使「舊雨」有成為「新知」的契機。在〈友誼希望工程〉中,她以「建設性的比喻」描述與「小沈」從高中結緣的友情。儘管很長時間只是維持著「君子之交」,但隨著光陰荏苒,與「小沈」的情誼卻越見深刻,一點一滴建立起「友誼的殿堂」。在〈兩條平行線的交集〉中,洪淑苓更以「黃金距離」發想,從高中校慶時拍下的合照,到一起執筆「愉快人間」專欄。洪淑苓精巧的比喻:「這些點點滴滴的接觸,好像隨意捺下的小黑點,終於連成友誼的長線。」與惠如的情誼「像交錯彎曲的連環圈圈」,時常相伴。 根據吸引力法則,類似特質的人會互相吸引。洪淑苓的閒適與優雅、真誠與童心,使她身邊的人都可親可愛,筆下人情遂溫潤有光:一束帶雨的玫瑰、幾片波士頓的楓葉、以詩集交換的珍珠……都被細心勾勒,連綴成文。翻開洪淑苓的散文,便如通往一座秘密花園的小徑,美景自相映發,使人流連忘返。

Read More

馬偕機警天使 寶林案功臣

馬偕內科急診病房護理師葉淑美(左二)及護理團隊獲機警天使獎表揚。(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內科急診護理師葉淑美發現寶林茶室中毒案的關鍵醫護人員,她在執勤時因聽到不同家屬提及病人同樣都食用「粿條」之關鍵詞而產生警覺,最後確認類案就是由邦克列酸中毒引起。 5月12日為國際護理師節,馬偕醫院8日舉行護理師節感恩禮拜。院長張文瀚表示,護理師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非常需要的重要靈魂人物;然而,在COVID-19疫情之後,許多護理人員身心憔悴,導致護理職場流失率高,是社會上的損失。 馬偕護理部主任蔡榮美表示,今年國際護理協會(ICN)提出「Our Nurses. Our Future.(有護理師才有未來)」,如何有更多的機會讓護理被看見,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並展現護理創造的經濟實力,需要所有護理師們持續努力。 活動中,張文瀚頒發2名優良護理長及27名護理人員;其中,機警天使獎頒發給日前寶林食物中毒案中,率先在病房聽到不同家屬提及,病人同樣都食用「粿條」之關鍵字的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她是整理出本件中毒案頭緒的重要關鍵之一。 因第1個過世的寶林中毒個案39歲呂姓男子,於3月24日前往馬偕急診,當天在加護病房幾小時後就因為器官衰竭過世;之後40餘歲吳姓女子也在加護病房治療,葉淑美聽到不同的家屬都講到「粿條」這個關鍵字,且急診室醫師也注意到病人的病況類似,而整理出可能是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所造成,經化驗後確認邦克列酸就是整起事件之元凶。

Read More

口罩令519解除 高風險建議佩戴

疾管署宣布,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可控,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中央社) 記者康子仁、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醫療照護機構強制施行的口罩令已經實施超過千日。疾管署8日宣布,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國內口罩令正式全面解除禁。惟若有症狀或免疫力差的民眾,仍建議佩戴保護。 疾管署表示,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新冠肺炎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公告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的禁令19日停止適用,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因應防治口罩令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之新常態,疾管署參考WHO、美國、英國等感染管制措施,調整COVID-19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 民眾若有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 過去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 惟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 對於醫療照護機構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 同時,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惟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