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400大戲風調雨順首演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400年度大戲「風調雨順」,五日晚間在南瀛綠都心公園登場,透過表演形式讓台南無形文化資產與世界交陪。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四百年度大戲「風調雨順」,五日晚間在南瀛綠都心公園首演登場,呈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科儀與藝陣、家將與街舞、5G科技與虛實共演等,透過表演形式讓台南無形文化資產與世界交陪。 文化局說,「風調雨順」歷經一年籌備,靈感來自編劇蘇俊穎在善化慶安宮藻井看見風調雨順繪畫,靈機一動,擲筊獲媽祖應允展開大戲「風調雨順」企劃,號召出身台南且在國內藝術領域的傑出創作者,返鄉共同製作好戲。 經邀集眾多在地、全國各地優秀表演團隊,融合表演、音樂、視覺、互動科技等多重創作元素,共同打造這場精緻的自製大戲;製作團隊感謝神明護佑,讓大戲得以順利演出。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400年度大戲「風調雨順」,吸引爆滿民眾欣賞。(記者陳佳伶攝) 「風調雨順」以祈福建醮法會的敘事線貫穿整個故事,將傳統的科儀與藝陣搬上舞台,包含豎燈篙、獻供、灑淨、斬命魔等,透過「豎燈篙」儀式,恭迎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信眾。 由主演蘇大俠與少女阿蘭引領觀眾穿越古今,從演出讓觀眾體驗傳統做醮精華片段,欣賞科儀身段腳步,從宗教層面轉化到表演藝術,感受台南四百年來土地的風華璀璨。 文化局表示,「風調雨順」獲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支持,首度運用5G科技技術結合表演,在代表台南的少女「阿蘭」身上,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將真人表演者的動作精準同步到3D虛擬人物上,打造出栩栩如生的虛擬角色;並且透過5G技術,讓虛擬角色與現實表演者共同演出,創造出更加沉浸式且具互動性的觀演體驗,希望透過這齣好戲,和來台參加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的國際團隊,一起感受台南文化魅力。

Read More

清水農創驛站啟動 產品展售

昨日活動與會有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台中市議會議長張清照、資政廖了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長楊宏瑛、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 、清水區長蔡慶生等共襄盛舉。(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清水區農會五日上午在農會休閒觀光園區辦理「一一三年度清水區農特產品推廣及青農成果展暨節約能源宣導活動」,三大亮點包括「青農」成果展、親子田園樂及農會新成立的清水農創驛站,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現場也有四健、家政班員、社團才藝表演,在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氣氛中拉開序幕。(記者陳金龍攝) 農業局表示,活動內容精彩豐富,共有三大亮點,第一、青農成果展示與展售,青年農民們展示辛勤耕耘的成果;第二、農業體驗,親子田園採蔬果樂,讓參與者透過親身體驗;第三、農會新成立的清水農創驛站,一個專門推廣各地農會特色農產加工品的全新平台,透過平台讓來自各地的農產品能在清水展示及展售,推廣各地的特色與文化。 農業局說,為推廣在地農產品,現場有在地出產的白米及甘藷製作爆米香、炸甘藷片及農會契作73號糯米製成的湯圓及米糕,讓民眾嘗鮮,傳達「吃在地、食當季」的理念。除了好吃有特色的農產品,現場也有好玩的東森YOYO藝人、氣球達人及傳統藝術團體表演,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 此外,現場也有在地高齡者、四健、家政班員、社團才藝表演,在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氣氛中拉開序幕,融合多元表演與趣味活動,讓民眾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在地農業的精彩發展與豐富成果。

Read More

社頭清水岩健走 2千人挑戰

「卦山大縱走,彰化兜兜圈」活動在社頭清水岩登場。(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卦山大縱走,彰化兜兜圈」活動第四場,五日一大早在社頭鄉清水岩寺廣場舉辦,現場超過兩千人,在帶動跳暖身後,大家精神奕奕,一起健行挑戰社頭中央嶺及十八彎古道。 縣長王惠美表示,鄉親健行只要報名參加完成一條,即可兌換一份步道完登禮,完成四條路線以上更能抽大獎,獎品有iPad Air、Apple Watch、五十吋電視等,下週六第五場在八卦山天空步道,更是結合「彰化爌肉飯節」大胃王比賽,完登還有兌換爌肉飯一碗。 社頭鄉長蕭浚二表示,鄉親一起來中央嶺及十八彎古道健走,公所也一起辦理在地森活市集農特產展售,歡迎大家多來消費。 城觀處表示,「卦山大縱走,彰化兜兜圈」步道健行活動包含彰化八卦山天空步道、桃源里森林步道、員林藤山步道、花壇大嶺巷步道、芬園挑水古道、社頭中央嶺及十八彎古道、田中森林公園步道及二水坑內坑森林步道,一共八條路線,共設置十六個數位集章點,每條路線完成二枚數位集章。  

Read More

農村好物館揭幕 31家業者展售

農村水保署農村好物館邀請樂天女孩到場助陣熱鬧開幕。(記者張瑞惠攝) 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所設立的「農村好物館」,五日於「二0二四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熱鬧揭幕,販售農村精緻美食、伴手禮及農產加工品,展售期間特別推出超值集點贈好禮活動,誠摯邀請大家於茶博期間五日至十三日,一起來到南投中興新村的茶博會,用行動支持國產農產品體驗農村美味。 農村水保署農村好物館由農村水保署長李鎮洋(左四)等人共同揮棒熱鬧開幕。(記者張瑞惠攝) 農村水保署長李鎮洋指出,「農村好物館」參與「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至今已經是第七屆,今年度更是擴大館設空間,邀請更多好物業者參展,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逛展體驗;今年邀請三十一家業者參與展售,包含阿甘薯叔、哈客愛擂茶、後山寶食、金椿茶油工坊等,還有各式特色甜點、即食美食,從特色農漁產、農村伴手禮、農特飲品及調理產品等,應有盡有,都能夠在農村好物館一次滿足。 農村水保署長李鎮洋表示,茶博開幕當日,「農村好物」同步在日本熊本市年度最重要的RKK音樂節開賣,行銷台灣農村美食並與當地民眾分享,包括有沙鹿果菜生產合作社的菜頭粿、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的愛玉吸凍、聯興青果生產合作社的芒果乾與愛玉手洗包等優質農村好物,呈現最正宗的台灣味。

Read More

中市救災隊高基兩路馳援

台中市救災團隊馳援北基隆南高雄,建設局長代表秀燕市長慰勉及感謝。(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長盧秀燕心繫高雄、基隆災情,市府建設局救災團隊馳援高雄災區邁入第二天,繼前一日連夜搶通民族路等重要道路後,五日前進校園全力協助學校清整環境,力拚讓學生週一能平安放心就學。市府建設局攜手環保局盤點救災能量,昨日第二波人力將開拔投入高雄救災,馳援基隆救災隊伍也整備完妥準備投入基隆救災工作。   台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再三叮嚀充分休息注意安全,平安完成救災任務。(記者陳金龍攝)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因高雄市政府通報有兩百餘所學校電力設備損壞、樹木傾倒、屋頂鐵皮掀開,或教室門窗、校園設施毀壞,影響學生上課安全,昨日中市救災團隊將前進校園全力搶災,更持續加派第二波人力以加速救援,累計在高雄區域已投入共計五十七名人力及五十八台機具設備,力拚上課日前能復建完成,提供學生安心就讀的環境。 陳大田說,基隆市政府於前天下午來電盼中市府伸出援手,建設局立即攜手環保局盤點救災能量,昨日一早集結二十八名人力及二十一台機具設備整裝北上,全力協助民眾家園重建。

Read More

彰縣就博會 36廠商徵千餘職缺

彰化縣副縣長林田富(右)到就業博覽會現場巡視。(彰化縣政府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彰化縣政府為因應民眾求職、轉職及廠商缺工需求,五日在北斗國中舉辦二0二四「鼓動彰力X職場進擊」第六場就業博覽會,邀請三十六家廠商參與徵才,提供一千多個以上工作機會,副縣長林田富到場關心民眾求職與廠商徵才情形,期盼透過徵才活動創造企業與求職民眾間更多的互動交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就業行列為彰化注入新的能量,打造友善幸福的快樂城市。 會場特設「復職者聯盟專區」,協助二度就業、中高齡者及婦女投入薪領域,也規劃「區域產業特色專區」,邀請到矽品、川岳、金台益等廠商參與,提供相關工作機會。另邀請喜樂保育院、超溫薪、溫佳等機構,提供照顧服務相關就業機會,供求職民眾選擇。 另針對民眾不同的需求設有主題特色專區,包含「真人圖書館」邀請銀響力職人分享如何運用三C產品拍攝高質感的照片,讓民眾不論是求職還是創業都能展示自己專業,在職場中能脫穎而出;企業形象展示區匯聚了各公司的產品進行展示,提升民眾對公司及產品的認知度。另有按摩體驗區、求職好印象區等,一次滿足求職者需求,場外亦有就業服務專車等提供多元服務資訊。

Read More

民眾激盪綠園道未來風景

南鐵地下化後,將規劃綠園道,綠色廊帶「長」怎樣?全民一起參與。(文資處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鐵路地下化後,大橋車站至保仁路的地面鐵道空間,將改造為兼具往來交通及遊憩功能的綠園道,你希望這條長達五點五公里的綠色廊帶「長」怎樣?文資處舉辦公民參與說明會和工作坊,邀民眾一起發想綠園道未來風景。 兩梯次活動共吸引三百人次參與,吸引周邊居民及關心市政民眾前往,建議將提供綠園道工程設計團隊參考。 南鐵地下化施工期間,陸續發掘出史前、清領、日治時期等不同年代歷史遺構,為將珍貴的文化遺存,融入未來綠園道中,文資處舉辦公民參與活動,呼應民眾期待,建立以人為本的城市廊帶。 第一階段活動邀請文資、景觀設計、交通建設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單位進行議題性說明,民眾也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工作坊時,更運用軟體設備模擬民眾建議,讓想像更具實際性。 民眾關注焦點不一,有的重視綠化生態、文化遺構保存與展示,有的重視交通人行,如友善人行環境、道路標誌標線設計、交通規劃、無障礙設施等,激盪出綠園道日後的多面向。 文資處強調重視每位民眾心聲,在現場,民眾也相互傾聽不同聲音、相互尊重及包容,整理後將收錄進公民白皮書中,供工程和設計單位參考,讓台南綠園道走出一條與民共構的未來風景。

Read More

台中青農 紅龍果推廣品嘗

外埔區農會舉辦臺中市優質青農農特產品暨紅龍果推廣教育活動,展示外埔琳瑯滿目優質特產,參與民眾爭相選購,場地透出濃厚熱鬧氣氛。(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外埔區農會於五日辦理今年度台中市優質青農農特產品暨紅龍果推廣教育活動,現場同時安排了精采的DIY體驗,米食、紅龍果等農特產品品嘗,要讓民眾看得到、買得到、吃得到更體驗得到。 農業局陳柏宏主任秘書表示,台中市青農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秉持著對消費者健康及環境的維護,多數做到產銷履歷甚至有機認證,讓消費者在選購時能從生產到採收的品質安全都有所保證。 外埔區農會舉辦臺中市優質青農農特產品暨紅龍果推廣教育活動,展示外埔琳瑯滿目優質特產,參與民眾爭相選購,場地透出濃厚熱鬧氣氛。(記者陳榮昌攝) 農會總幹事李錦東表示,外埔區是台中市主要紅龍果及其他農特產品的農業生產區,轄內所輔導的青年農民多達八十幾位,而且外埔特色五寶一休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特色,透過這次活動要讓大家對台中市優質青農農特產品及優質紅龍果果品有更多的認識,也對外埔農業有更多的了解。 現場也進行台中市優質紅龍果評鑑及其他活動競賽頒獎,表揚各得獎者,鼓勵為優質農產付出的農友,也將本年度稻田彩繪的收成米在農業局、社會局及農會的見證下做出公益捐贈。同時安排了精采的DIY體驗,米食、紅龍果等農特產品品嘗,要讓民眾看得到、買得到、吃得到更體驗得到。

Read More

台中閱讀節 楊勇緯任閱讀大使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柔道國手楊勇緯與后里國小師生合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立圖書館五日在精武圖書館熱鬧舉行「二0二四台中閱讀節」啟動記者會,由市府文化局長陳佳君主持,邀請柔道國手楊勇緯擔任閱讀大使,並與陳佳君攜手宣布台中閱讀節正式開跑。文化局指出,今年以「閱讀運動」為主題,即日起至十二月將為大家帶來一系列結合閱讀與運動的雙重饗宴。 台中市立圖書館昨日舉行「二0二四台中閱讀節」啟動記者會,由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主持,邀請柔道國手楊勇緯擔任閱讀大使。(記者陳金龍攝) 昨日記者會由后里國小體育班帶來精采柔道,陳佳君表示,台中不僅是一座「閱讀力」的文化城,也是充滿酷運動的元氣城市,市府連續三年每年編列一億元購書經費外,並逐年編列經費及爭取中央補助優化老舊圖書館。今年台中閱讀節特別將運動精神融入閱讀推廣,期盼市民如同鍛鍊身體般,養成持之以恆的閱讀習慣。 陳佳君說,柔道國手楊勇緯在賽後提及比賽場上不管輸贏,都要享受專注這個過程,閱讀就跟運動一樣都是在享受過程,收獲最多就是自己。楊勇緯擔任此次閱讀大使,也現身分享比賽帶來的壓力與挫折,以及如何透過書籍尋找解決方法。對此,他更特別推薦《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與《生於奮鬥》及《從百分之一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等書籍,歡迎大家隨時隨地閱讀。 台中閱讀節自即日起持續至十二月,帶來一系列結合閱讀與運動的雙重饗宴。(記者陳金龍攝) 文化局表示,中市圖規劃許多豐富多元的系列活動,包含「生活好書福市集」、「一館一展」、「閱讀運動書展」、「閱讀運動講座」、「好書交換」,以及「小小愛書人」等,其中廣受歡迎的「生活好書福市集」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再度登場。

Read More

24乘36米雙十國旗 震撼亮相

台中市政府今年邀請七十二位災後城市復原英雄,展護全國最大寬二十四公尺、長三十六公尺的巨幅國旗進場,尺寸刷新。(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迎接一一三年雙十國慶!台中市政府十日上午八時將在市府前廣場舉行升旗典禮,今年三大亮點,第一、延續向城市英雄致敬主題,當日將由七十二位災後城市復原英雄,展護全國最大寬二十四公尺、長三十六公尺的巨幅國旗進場;第二、邀請榮獲第三十四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唱獎」的台中室內合唱團擔任國歌領唱嘉賓,第三、推出國慶紀念品「摺疊牛仔帽」,當日上午六時三十分限量發送,歡迎市民朋友齊聚慶雙十。 今年的國慶紀念品「摺疊牛仔帽」,印有台中市政府LOGO,可遮陽又方便摺疊收納,兼具紀念及實用性。(記者陳金龍攝) 民政局長吳世瑋指出,今年國慶升旗典禮以「台中榮光、閃耀國慶」為主題,活動主視覺採紅藍白「國旗三原色」,並以兩個象徵台中的「中」字,通過光束的交匯形成雙十形象,不僅凸顯台中城市特色,更象徵雙十國慶精神。此外,今年的國慶紀念品「摺疊牛仔帽」,印有台中市政府LOGO,可遮陽又方便摺疊收納,兼具紀念及實用性,升旗典禮當日上午六時三十分開始限量發放,希望市民朋友當日開心前來府前廣場參加國慶升旗,領取紀念好禮。 台中市政府國慶升旗,曝三大亮點,邀市民朋友齊聚慶雙十。(記者陳金龍攝) 吳世瑋說,國慶升旗典禮為國家重要慶典,更是市民向城市英雄致敬的最佳場合,市府此次特別邀請消防員、公所工班及環保志工等七十二位災後城市復原英雄,展護全國最大「二十四乘三十六」的巨幅國旗進場,此面巨幅國旗尺寸更刷新去年「二十乘三十」的紀錄,歡迎市民朋友到場感受氣勢磅礡的視覺震撼。 民政局表示,升旗典禮將由惠文高中儀隊帶來精彩的操槍演出為活動揭開序幕,並邀請太平、新社、沙鹿、霧峰及南區等吉祥物引領市長及來賓進場,與領唱來賓及觀禮民眾齊唱國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