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
澤倫斯基即使與川普互嗆,仍準備交出國土資源、接受礦產協議。(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媒體前互嗆,世人瞠目結舌;美國、中國大陸、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罕見立場一致,對俄烏停戰提案都投下贊成票。一時的政治效應還在發酵,背後卻是全球政經與地緣戰略重新洗牌。
川普對內攪動國內政治,對外甩掉戰略價值羈絆,分地盤、換陣營,以更古典的勢力範圍概念維繫美國霸權;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正在解構,新結構轉型正在形成。
川普加馬斯克的「川馬體制」,運用AI及科技菁英,捅了政治馬蜂窩,揭開國際開發總署、民主基金會等黑箱,對手民主黨面臨被掀底的壓力,並以反貪為由,動用情治、調查系統進行抄家滅族式的報復。
川普黨同伐異 團隊內部分裂
川普黨同伐異,打破憲政分權制衡、政黨政治的傳統格局,未來半年內,川普內政治理可謂山雨欲來:一、反撲的力量,除了民主黨,還有共和黨內的建制派;二、川普團隊內部分裂;三、關稅戰帶來通貨膨脹,引發紅脖子等支持者不滿;四、民主黨控制的州政府對川普發動司法戰。
川普主義引發兩種可能的爭論:一方認為只是暫時性的「逆流」,川普只能做一任,後繼無人;但另一方則認為,這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新轉折。依目前情勢看來,未來發展傾向後者。
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標榜自由主義,強調以自由、民主、人權為圭臬,奉美國為老大,並將俄羅斯、中國大陸、伊朗、朝鮮等威權體制劃為「邪惡軸心」;經濟上則是推動全球化。
但是,川普對於以價值、制度形成的同盟,不感興趣。他認為,美國自顧不暇,還對外搞金援、耗費鉅資維持全球龐大駐軍,根本就是偽君子;美國寧願做真小人,應該先顧好自己的利益。
川普的中心思想,認為全球大國都有安全困境。他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關稅,劍指格陵蘭主權、巴拿馬運河營運權;要俄烏停戰,極限施壓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調,都在為美國開源節流設想。
威權看待世局 重塑一超多強
川普二‧0版的國防安全結構,強調撙節成本。川普主義並非戰略收縮,而是要更有效的、以更古典的勢力範圍概念來維繫美國霸權;唯有劃分地盤,才能讓俄、中(中國大陸)放心。
川普以其威權人格看待世局,認為做為一個霸權、重塑一超多強的格局,不需要太多盟友,不需要零和相處,也不需要一味的圍堵、限制來孤立敵人。
現在,俄羅斯總統蒲亭願意談判恢復美俄關係,澤倫斯基即使與川普互嗆,仍準備交出國土資源、接受礦產協議。俄、烏都很快跟上川普腳步、迎合美國核心利益;但歐盟卻還處在過時的邏輯,挺烏抗俄,呼籲澤倫斯基「要堅強、要勇敢、要無所畏懼。」
進一步言,在超國家的全球格局中,川普沒有戰略價值的羈絆,沒有什麼議題是不可提出的,沒有什麼規制是不可被打破的,也有沒有唯一的價值觀。只要有某些諒解,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甚至還會有共通的利益。川普削弱了美國霸權的價值領導地位,想甩掉搭便車的盟邦,跨大西洋關係也因此走向新方向。德、法領導的歐盟,長期依附美國,養尊處優,現在想要獨立自主,一時半刻還很難做到。
美國、中國大陸以及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罕見立場一致,對俄烏停戰提案都投下贊成票。(路透)
川普甩掉盟邦 歐盟被迫轉向
過去一段時期,西方民主化往個人主義挪移,標榜參與式民主、多元性別,對非法移民的戒心,帶來既有的社會秩序崩解、經濟資源被稀釋感,又跟不上低碳綠色能源政策腳步,都切中沉默中產階段想要安身立命的焦慮感。
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國家會被迫轉向,掀起一波向右轉、向內看,以及排他性民族主義、反移民、反覺醒文化的新保守主義;戰略家乃至智庫的養成教育,會注入更多的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
進一步言,川普雖非桶箍型政治人物,但靠著民族主義、反移民等新保守主義維繫美國霸權,從國家層級觀察,川普主義的第二層意義,就是讓右派勢力冒出,各國政權更迭與政黨勢力消長也在重新洗牌基。而政黨的左右界線也不再那麼明顯。
德國改選後,政黨板塊從中間偏右取代中間偏左;未來由基民盟與社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會強調治理能力。圖為德國準總理、基民盟黨魁梅爾茨。(路透)
德國改選後,政黨板塊已從中間偏右取代中間偏左;未來,由基民盟與社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會強調治理能力、更關注主流民意流向,也會對移民政策多一些限制,社福支出會重新考慮,也會在大國博弈中重新界定自己的外交路線。
北京靈活應變 台灣靠美國?
事實上,全球南方等新興經濟體,就不被制度所羈絆,包括東南亞國協等也都強調不選邊、不改變他國體制。未來,歐盟與中國大陸關係或有合作空間,若與金磚國家一起推動「去美元化」?將會刺向美國的軟肋。
川普主義的狂潮迎面而來,兩岸關係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台灣需省思四大議題:一、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二、北京面對「川普交易」會有靈活政策。三、北京對統一有急迫性。四、已不能完全寄望美國。
台灣要擔憂,中國大陸是否藉裁減核武、加碼採購、投資紅州等策略,達成美中「第四公報」,讓兩岸久拖不決、分立而治出現結構性改變?最不利的後果是,國防、外交歸北京,美國在台利益維持不變,台積電赴美。
但暫不論統獨,從兩岸謀求共同利益著眼,讓兩岸自己談,比起美國和中國大陸直接談妥,台灣只能被動接受,應該要好得多!
賴清德政府目前還在各層面持續加碼反中,但看烏克蘭慘況,美國可以和敵人握手,台灣完全倒向美國還值得嗎?兩岸政策是否該回到和平、理性、務實、左右逢源的軌道?
兩岸對峙,過去是自己打不贏,只能靠美國,現在是美國不可靠;主流民意從積極親美出現向中間擺盪的契機;理性看待「和中」的聲音,現在對非綠陣營有利,但民意是否會從暗流趨向主流,成為二0二八大選主軸?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